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心理弹性在高中生心理压力和焦虑中的调节作用与干预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8-9页
1 文献综述第9-17页
    1.1 核心概念界定第9-15页
        1.1.1 心理压力第9-10页
        1.1.2 心理弹性第10-13页
        1.1.3 焦虑第13-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1 心理弹性第15页
        1.2.2 心理弹性、压力和焦虑关系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3 心理弹性干预第16-17页
2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第17-19页
    2.1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第17-18页
        2.1.1 研究对象的局限性第17页
        2.1.2 研究变量的单一性第17页
        2.1.3 干预研究的不足第17-18页
    2.2 研究思路第18页
    2.3 研究假设第18-19页
    2.4 研究意义第19页
        2.4.1 理论意义第19页
        2.4.2 现实意义第19页
3 研究一高中生心理压力与焦虑的关系: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第19-32页
    3.1 研究目的第19页
    3.2 研究对象第19页
    3.3 研究工具第19-21页
        3.3.1 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第19-20页
        3.3.2 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第20页
        3.3.3 状态焦虑问卷第20-21页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1页
    3.5 研究结果第21-32页
        3.5.1 高中生心理压力、心理弹性、焦虑状态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第21-30页
        3.5.2 高中生的心理弹性、心理压力和焦虑状态的关系研究第30-31页
        3.5.3 心理弹性在高中生心理压力和焦虑状态中的调节作用第31-32页
4 研究二高中生心理弹性水平的干预研究第32-36页
    4.1 研究目的第32页
    4.2 研究对象第32页
    4.3 研究工具第32页
    4.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2-33页
    4.5 团体心理辅导实施第33-34页
        4.5.1 确定时间、地点第33页
        4.5.2 团体辅导实施过程第33页
        4.5.3 干预方案的制定第33-34页
    4.6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结果第34-36页
        4.6.1 控制组和干预组前测差异比较第34页
        4.6.2 控制组和干预组后测差异比较第34-35页
        4.6.3 干预组的前后测差异比较第35页
        4.6.4 控制组的前后测差异比较第35-36页
5 讨论与分析第36-44页
    5.1 高中生的心理压力、心理弹性、焦虑状态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36-39页
        5.1.1 高中生心理压力、心理弹性和焦虑状态基本情况分析第36页
        5.1.2 高中生心理压力、心理弹性和焦虑状态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第36-37页
        5.1.3 高中生心理压力、心理弹性和焦虑状态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第37页
        5.1.4 高中生心理压力、心理弹性和焦虑状态在班级类型上的差异分析第37-38页
        5.1.5 高中生心理压力、心理弹性和焦虑状态在文理分科上的差异分析第38页
        5.1.6 高中生心理压力、心理弹性和焦虑状态在生源地上的差异分析第38-39页
    5.2 高中生心理压力、心理弹性和焦虑状态的相关关系分析第39页
    5.3 高中生心理弹性在心理压力和焦虑状态中的调节作用分析第39-40页
    5.4 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心理弹性干预的作用分析第40-41页
        5.4.1 被试的筛选第40页
        5.4.2 团体成员的高度配合第40页
        5.4.3 团体心理辅导设计方案第40-41页
        5.4.4 心理弹性的各个因子第41页
    5.5 对策和建议第41-43页
        5.5.1 减轻心理压力,降低消极情绪第41-42页
        5.5.2 提高心理弹性水平第42-43页
    5.6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第43-44页
        5.6.1 研究的创新性第43页
        5.6.2 研究的局限性第43-44页
6 研究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0页
附录一:知觉压力量表第50-51页
附录二: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第51-52页
附录三:状态焦虑问卷第52-53页
附录四: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第53-59页
致谢第59-60页
个人简历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职生自我认同、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下一篇:中学生父母冲突、情绪不安全感、亲子亲合、心理适应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