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1.2 课题支撑 | 第12页 |
1.2 疲劳驾驶概述 | 第12-13页 |
1.2.1 疲劳驾驶的定义 | 第12-13页 |
1.2.2 疲劳驾驶的形成与表征 | 第13页 |
1.3 现有的疲劳驾驶检测技术 | 第13-17页 |
1.3.1 基于驾驶车辆行驶特征的疲劳检测方法 | 第14页 |
1.3.2 基于驾驶员行为特征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 | 第14-16页 |
1.3.3 基于驾驶员生理信号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 | 第16-17页 |
1.3.4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 | 第17页 |
1.4 疲劳驾驶预警系统开发状况的进展 | 第17-20页 |
1.4.1 基于车辆行驶特征检测的预警系统 | 第18页 |
1.4.2 基于驾驶员行为特征检测的预警系统 | 第18页 |
1.4.3 基于驾驶员生理信号检测的预警系统 | 第18-19页 |
1.4.4 基于多源特征检测的预警系统 | 第19页 |
1.4.5 国内的疲劳驾驶检测的实验研究 | 第19-20页 |
1.5 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重点与难点 | 第21-23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6.3 论文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 第21页 |
1.6.4 章节安排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40页 |
2.1 车辆运行轨迹的理论分析 | 第23-24页 |
2.1.1 车辆运行轨迹的理论 | 第23-24页 |
2.1.2 影响车辆运行轨迹的因素 | 第24页 |
2.2 数据处理的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2.2.1 Kalman滤波信号的数学模型 | 第25页 |
2.2.2 Kalman滤波信号测量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25-26页 |
2.2.3 数据滤波的实现过程 | 第26-29页 |
2.3 疲劳驾驶判断方法的理论 | 第29-39页 |
2.3.1 Fuzzy模式识别 | 第29页 |
2.3.2 Fuzzy集合论 | 第29-36页 |
2.3.3 Fuzzy综合判断方法 | 第36-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基于车辆运行轨迹的疲劳识别模型建立 | 第40-49页 |
3.1 基于车辆动力学的车辆运行轨迹分析 | 第40-44页 |
3.1.1 车辆运行轨迹的矢量图 | 第40-41页 |
3.1.2 车辆运行轨迹的偏差 | 第41-42页 |
3.1.3 车辆运行轨迹分析 | 第42-43页 |
3.1.4 车辆侧向运行轨迹控制量的定义 | 第43-44页 |
3.2 建立基于车辆侧向运行轨迹特性的疲劳控制模型 | 第44-47页 |
3.2.1 车辆侧向运行轨迹参数的选择依据 | 第44-45页 |
3.2.2 车辆侧向加速度的分析 | 第45-46页 |
3.2.3 车辆侧向加速度疲劳驾驶控制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汽车行驶试验设计与数据预处理 | 第49-69页 |
4.1 汽车的试验设计 | 第49-61页 |
4.1.1 试验目的 | 第49页 |
4.1.2 试验标准 | 第49-50页 |
4.1.3 试验内容 | 第50-51页 |
4.1.4 试验设备与仪器 | 第51-59页 |
4.1.5 试验安排 | 第59-61页 |
4.2 试验数据采集 | 第61-63页 |
4.2.1 客观疲劳评价数据 | 第61-62页 |
4.2.2 加速度数据 | 第62-63页 |
4.2.3 方向盘转角数据 | 第63页 |
4.2.4 心率数据 | 第63页 |
4.3 驾驶状态的预划分 | 第63-68页 |
4.3.1 方向盘转角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3-65页 |
4.3.2 心率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5-67页 |
4.3.3 驾驶状态的初步划分 | 第67-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基于模糊综合判断的疲劳识别 | 第69-80页 |
5.1 数据处理与模型标定 | 第69-75页 |
5.1.1 基于Kalman滤波的数据处理结果 | 第69-70页 |
5.1.2 加速度数据处理结果的分析 | 第70-72页 |
5.1.3 驾驶状态分类指标 | 第72-74页 |
5.1.4 车辆运行轨迹模型的标定 | 第74-75页 |
5.2 基于Fuzzy综合判断的疲劳驾驶识别 | 第75-77页 |
5.2.1 确定疲劳评价的指标集和评判集 | 第75页 |
5.2.2 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的权重 | 第75-76页 |
5.2.3 评价指标等级的划分 | 第76-77页 |
5.3 驾驶疲劳程度的评价 | 第77-78页 |
5.3.1 疲劳度的计算方法 | 第77-78页 |
5.3.2 综合评价分析 | 第78页 |
5.4 疲劳驾驶检测模型的验证 | 第78-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0页 |
工作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86页 |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专利项目) | 第86页 |
附录C(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