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东钓鱼台村人名的语言学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关于人名的概述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对象的说明 | 第14-16页 |
1.3.1 河北省东钓鱼台村的相关介绍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对象的阶段划分 | 第15-16页 |
第2章 东钓鱼台村人名形式的考察 | 第16-34页 |
2.1 东钓鱼台村人名的语音形式考察 | 第16-21页 |
2.1.1 第一阶段人名的语音形式考察 | 第17-18页 |
2.1.2 第二阶段人名的语音形式考察 | 第18-19页 |
2.1.3 第三阶段人名的语音形式考察 | 第19-20页 |
2.1.4 第四阶段人名的语音形式考察 | 第20-21页 |
2.2 东钓鱼台村人名的用字形式考察 | 第21-26页 |
2.2.1 第一阶段人名的用字形式考察 | 第22-23页 |
2.2.2 第二阶段人名的用字形式考察 | 第23-24页 |
2.2.3 第三阶段人名的用字形式考察 | 第24-25页 |
2.2.4 第四阶段人名的用字形式考察 | 第25-26页 |
2.3 东钓鱼台村人名语义形式的考察 | 第26-29页 |
2.3.1 第一阶段人名语义形式的考察 | 第27页 |
2.3.2 第二阶段人名语义形式的考察 | 第27-28页 |
2.3.3 第三阶段人名语义形式的考察 | 第28页 |
2.3.4 第四阶段人名语义形式的考察 | 第28-29页 |
2.4 东钓鱼台村人名单双名及重名情况考察 | 第29-34页 |
2.4.1 第一阶段单双名及重名情况考察 | 第29-30页 |
2.4.2 第二阶段单双名及重名情况考察 | 第30-31页 |
2.4.3 第三阶段单双名及重名情况考察 | 第31-32页 |
2.4.4 第四阶段单双名及重名情况考察 | 第32-34页 |
第3章 东钓鱼台村各个阶段人名形式特点之比较 | 第34-40页 |
3.1 各个阶段人名语音形式特点比较 | 第34-35页 |
3.1.1 各个阶段人名声调分布情况的比较 | 第34页 |
3.1.2 各个阶段人名声调组合和情况的比较 | 第34-35页 |
3.1.3 各个阶段人名叠音情况比较 | 第35页 |
3.2 各个阶段人名用字形式特点比较 | 第35-38页 |
3.2.1 各个阶段人名用字数量的比较 | 第35-36页 |
3.2.2 各个阶段高频字的比较 | 第36-37页 |
3.2.3 各个阶段生僻字情况比较 | 第37-38页 |
3.3 各个阶段人名语义形式特点比较 | 第38页 |
3.4 各个阶段人名单双名情况及重名情况比较 | 第38-40页 |
3.4.1 各个阶段人名单双名情况的比较 | 第38-39页 |
3.4.2 各个阶段人名重名情况的比较 | 第39-40页 |
第4章 东钓鱼台村人名形式演变的影响因素 | 第40-44页 |
4.1 社会文化对人名形式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 社会心理对人名形式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 社会环境对人名形式的影响 | 第42-44页 |
第5章 从东钓鱼台村人名现状引发的对命名的思考 | 第44-50页 |
5.1 当今社会重名现象分析 | 第44-46页 |
5.2 当今人名生僻字情况分析 | 第46-47页 |
5.3 起名的发展趋势预测 | 第47-48页 |
5.4 如何应对当代人名产生的社会问题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