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0页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 关于学习动机的理论研究 | 第10-12页 |
1.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 第10-11页 |
2. 认知主义的归因理论 | 第11页 |
3. 人本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11-12页 |
4. 成就动机理论 | 第12页 |
5. 自我效能感理论 | 第12页 |
(二) 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 | 第12-15页 |
1. 关于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测量和评价 | 第13页 |
2. 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 第13-14页 |
3.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 调查样本 | 第15页 |
(二) 调查工具 | 第15-16页 |
(三) 调查程序 | 第16页 |
四、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第16-24页 |
(一) 高中生学习动机的现状 | 第16-21页 |
1. 兴趣动机 | 第16-17页 |
2. 成就动机 | 第17-18页 |
3. 交往动机 | 第18-19页 |
4. 认知动机 | 第19-20页 |
5. 威信动机 | 第20页 |
6. 表现动机 | 第20-21页 |
(二) 高中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 第21-24页 |
1. 兴趣动机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2. 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 | 第22页 |
3. 交往动机的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4. 认知动机的影响因素 | 第23页 |
5. 威信动机的影响因素 | 第23页 |
6. 表现动机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五、高中生学习动机的激励策略 | 第24-35页 |
(一) 发挥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 | 第24-25页 |
1. 培养孩子的兴趣,激发兴趣动机 | 第24页 |
2. 设定合理的期望,激发成就动机 | 第24-25页 |
3. 进行必要的激励,激发表现动机 | 第25页 |
(二)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 第25-28页 |
1. 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 | 第25页 |
2. 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 第25-26页 |
3. 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交往动机 | 第26页 |
4. 激发求知欲,唤醒学生的认知动机 | 第26-27页 |
5. 适当地开展竞赛,激发学生的威信动机 | 第27页 |
6. 表扬与批评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表现动机 | 第27-28页 |
(三) 发挥学生的自我调控作用 | 第28-30页 |
1. 采用心理暗示法,提高自身的兴趣动机 | 第28-29页 |
2. 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增强自身的成就动机 | 第29页 |
3. 适当参与学习竞赛,激发自身的威信动机 | 第29-30页 |
(四)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方案 | 第30-35页 |
1. 静摩擦力教学方案 | 第30-32页 |
2. 力的合成教学方案 | 第32-33页 |
3.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教学方案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附录 | 第37-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