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6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概述 | 第11-15页 |
(一) 关于美育观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 关于美育与教师素质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 关于教师审美人格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四) 关于教师审美性教育管理的研究 | 第14-15页 |
三、本文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当代社会转型背景下教师的美育状况 | 第16-29页 |
一、当代社会转型背景下教师的主体困惑 | 第16-17页 |
二、我国当前美育观发展概述 | 第17-23页 |
(一) 美育观在教学中的特征和重要性 | 第18-20页 |
(二) 美育观对教师审美素质的要求 | 第20-23页 |
三、在当代素质教育语境下我国的教师审美素质现状 | 第23-26页 |
(一) 教师人格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 第23-24页 |
(二) 当前教师审美素质影响审美教育实施的因素 | 第24-26页 |
四、影响审美教育实施的其他因素 | 第26-29页 |
(一) 应试性教育现状 | 第26-27页 |
(二) 狭隘的美育观 | 第27页 |
(三) 美育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脱节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加强实施审美教育和管理 | 第29-41页 |
一、审美教育管理的理论流变 | 第29-31页 |
(一) 科学主义思潮下的真美教育管理 | 第29-30页 |
(二) 人文主义思潮下的善美教育管理 | 第30页 |
(三) 多元化思想下的真善美统一化教育管理 | 第30-31页 |
二、审美教育管理实践的理论准备(理清美育概念) | 第31-34页 |
(一) 审美能力可以培养,审美教育确有必要 | 第31-32页 |
(二) 美育不仅是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而应是综合教育 | 第32-33页 |
(三) 美育不仅是"借美"教育,而应是"立美"教育 | 第33页 |
(四) 审美教育要传达的是一种自由精神 | 第33-34页 |
三、审美教育管理实践的重要步骤 | 第34-36页 |
(一) 继续深入推行素质教育 | 第34-35页 |
(二) 加大新课改实践力度 | 第35-36页 |
(三) 建立科学的测评标准 | 第36页 |
四、审美教育管理实践的关键——培养具有美育能力的强大师资 | 第36-41页 |
(一) 围绕美育观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 第36-37页 |
(二) 围绕审美精神提高教师审美素质 | 第37-41页 |
第三章 构建审美化教师人格 | 第41-52页 |
一、和"审美人格"相关的几个概念 | 第41-45页 |
(一) 人格审美 | 第41-42页 |
(二) 人格意象 | 第42-44页 |
(三) 和谐人格 | 第44-45页 |
(四) 审美人格 | 第45页 |
二、审美人格的特征 | 第45-48页 |
(一) 和谐性 | 第45-46页 |
(二) 个体性 | 第46页 |
(三) 自由性 | 第46-47页 |
(四) 超越性 | 第47-48页 |
(五) 创造性 | 第48页 |
三、构建教师人格审美意识的策略 | 第48-52页 |
(一) 人格审美意识引导 | 第48-49页 |
(二) 审美价值观建构 | 第49页 |
(三) 人格审美意象的建构 | 第49-50页 |
(四) "自我悦纳"策略 | 第50-52页 |
结束语 | 第52-5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