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西域音乐与丝绸之路文化简述 | 第13-23页 |
第一节 西域音乐的起源 | 第13-15页 |
一、空间和时间下的文化概念 | 第13-14页 |
二、西域音乐风格的初步形成 | 第14-15页 |
第二节 丝绸之路文化的形成 | 第15-17页 |
一、从丝路的发现看丝路文化 | 第15页 |
二、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 | 第15-16页 |
三、丝路文化中的音乐文化 | 第16-17页 |
第三节 西域音乐的传播 | 第17-21页 |
一、与汉乐府相交融的西域音乐 | 第17-18页 |
二、唐教坊大曲与西域舞乐 | 第18-19页 |
三、佛教音乐通过西域传入东方 | 第19-20页 |
四、阿拉伯音乐文化的东渐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西域音乐对古丝路文化的深刻影响 | 第23-38页 |
第一节 融合丰富的西方音乐文化元素 | 第23-27页 |
一、龟兹舞乐带来的影响 | 第23-24页 |
二、西域音乐在丝路文化中与印度音乐的融汇 | 第24-25页 |
三、中东、中亚音乐文化与西域音乐在丝路上的的融合 | 第25页 |
四、通过丝绸之路多样化的西域乐器的传播 | 第25-27页 |
第二节 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碰撞 | 第27-30页 |
一、西域音乐在敦煌壁画中的反映 | 第27-28页 |
二、西域音乐成为丝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8-29页 |
三、促进敦煌学的形成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在中原地区的文化凸显 | 第30-32页 |
一、对中国音乐风格的改变 | 第30-31页 |
二、促进中国诗学的发展 | 第31页 |
三、对中原社会文化的影响 | 第31-32页 |
第四节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情感结合 | 第32-36页 |
一、作为民俗文化进行民族情感的交流 | 第33页 |
二、以《图兰朵》为代表的西方经典歌剧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第33-35页 |
三、统治阶级的意愿加深对丝路文化的影响 | 第35页 |
四、中西审美趋向与社会文化的结合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西域音乐文化在新丝路战略中的文化借鉴意义 | 第38-48页 |
第一节 新丝路战略的文化意义 | 第38-40页 |
一、“新丝路战略”为我国文化发展带来契机 | 第38-39页 |
二、新丝路战略下文化发展路径 | 第39页 |
三、新丝路战略诉求中华文化的输出 | 第39-40页 |
第二节 西域音乐文化与当代文化输出相比较 | 第40-43页 |
一、音乐等艺术作为文化载体利于文化交流 | 第40-41页 |
二、西域音乐文化传承与民族文化的情感融合 | 第41-42页 |
三、西域音乐文化形成在当代文化输出的借鉴意义 | 第42-43页 |
第三节 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 | 第43-47页 |
一、西域音乐文化在新丝路战略下的文化创新借鉴意义 | 第43-44页 |
二、西域音乐文化在历史时期的文化自信显现 | 第44-45页 |
三、新丝路战略中文化自信的作用及彰显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注释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