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1.1 课题的来源 | 第9页 |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1.2.1 认知发展水平受到限制 | 第10页 |
| 1.2.2 思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 第10页 |
| 1.2.3 理论与实践言行不一 | 第10页 |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1.3.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 1.4.1 差异化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 1.4.2 支架式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 1.4.3 学业情绪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 1.5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2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 2.1 支架式教学 | 第17页 |
| 2.2 目标差异化 | 第17-18页 |
| 2.3 课堂学业情绪 | 第18页 |
| 3 研究内容 | 第18-37页 |
| 3.1 研究一:构建教学策略模型 | 第18-28页 |
| 3.1.1 实验组被试分类 | 第18-20页 |
| 3.1.2 被试分析 | 第20-23页 |
| 3.1.3 目标分解 | 第23-25页 |
| 3.1.4 教学策略 | 第25-28页 |
| 3.2 研究二:检验课堂学业情绪差异 | 第28-30页 |
| 3.2.1 问卷概况 | 第28页 |
| 3.2.2 问卷实施和统计 | 第28-29页 |
| 3.2.3 数据处理工具 | 第29页 |
| 3.2.4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课堂学业情绪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 第29-30页 |
| 3.3 研究三:检验数学学习成绩差异 | 第30-32页 |
| 3.3.1 数据处理工具 | 第31页 |
| 3.3.2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学业成绩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 第31-32页 |
| 3.4 研究四:教学质量的效果研究 | 第32-37页 |
| 3.4.1 组间的数学学业成绩差异显著性检验 | 第32-33页 |
| 3.4.2 数学学业成绩在性别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 第33-37页 |
| 4 分析与讨论 | 第37-49页 |
| 4.1 形成了目标差异化导向的可操作模式 | 第37-38页 |
| 4.1.1 “作业提交”形成特色 | 第37-38页 |
| 4.1.2 “评价方式”颇具轻松 | 第38页 |
| 4.2 提升了第一学段学生的课堂学业情绪 | 第38-49页 |
| 4.2.1 组内数学课堂学业情绪差异显著性检验 | 第39-40页 |
| 4.2.2 组间数学课堂学业情绪差异显著性检验 | 第40-41页 |
| 4.2.3 数学课堂学业情绪在性别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 第41-49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 5.1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 5.1.1 目标差异化导向下的第一学段数学教学策略初具模型 | 第49页 |
| 5.1.2 目标差异化导向下的第一学段数学课堂学业情绪差异显著 | 第49-50页 |
| 5.1.3 目标差异化导向下的第一学段数学学业成绩提升显著 | 第50页 |
| 5.2 展望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作者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