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时代的要求 | 第10页 |
1.1.2 学生发展不均衡的要求 | 第10-11页 |
1.1.3 课程改革下,分层教学的优势 | 第11页 |
1.1.4 隐性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 第11-12页 |
1.1.5 文献查阅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隐性分层教学的概况和理论依据 | 第17-31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9页 |
2.1.1 分层教学的概念 | 第17页 |
2.1.2 隐性分层教学的概念 | 第17-19页 |
2.2 分层教学研究概况 | 第19-25页 |
2.2.1 国外分层教学的研究 | 第19-22页 |
2.2.2 国内分层教学的研究 | 第22-25页 |
2.2.3 关于隐性分层的研究 | 第25页 |
2.3 国内外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25-31页 |
2.3.1 孔子因材施教理论 | 第25-26页 |
2.3.2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6-28页 |
2.3.3 差异教学理论 | 第28页 |
2.3.4 期望价值理论 | 第28-30页 |
2.3.5 心理学激励理论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隐性分层教学的实施 | 第31-61页 |
3.1 隐形分层教学实施的前期准备 | 第31-32页 |
3.1.1 与学校及时沟通 | 第31页 |
3.1.2 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打消顾虑 | 第31-32页 |
3.1.3 教师自身的准备 | 第32页 |
3.2 隐性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 | 第32-35页 |
3.2.1 全面性原则 | 第32-33页 |
3.2.2 主体性原则 | 第33页 |
3.2.3 动态性原则 | 第33-34页 |
3.2.4 保底性原则 | 第34页 |
3.2.5 发展性原则 | 第34页 |
3.2.6 激励性原则 | 第34-35页 |
3.3 隐性分层教学的操作程序 | 第35-61页 |
3.3.1 学生分层 | 第35-40页 |
3.3.2 教学目标分层 | 第40-42页 |
3.3.3 提问的分层 | 第42-44页 |
3.3.4 练习的分层 | 第44-48页 |
3.3.5 作业的分层 | 第48-50页 |
3.3.6 课后辅导的分层 | 第50-51页 |
3.3.7 教学评价的分层 | 第51-55页 |
3.3.8 开展高中物理隐形分层教学的教学案例 | 第55-61页 |
第四章 高中物理隐性分层教学的实验研究 | 第61-76页 |
4.1 高中物理隐性分层教学的教学实验 | 第61-66页 |
4.1.1 研究的目的 | 第61页 |
4.1.2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61页 |
4.1.3 实验前动员 | 第61-62页 |
4.1.4 实验变量与额外变量的控制 | 第62-66页 |
4.1.5 实验时间安排 | 第66页 |
4.2 高中隐性分层教学实验的效果检验 | 第66-74页 |
4.2.1 学生考试成绩分析 | 第66-68页 |
4.2.2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兴趣差异性检验 | 第68-70页 |
4.2.3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习惯差异性检验 | 第70-72页 |
4.2.4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检验 | 第72-74页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4-76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76-78页 |
5.1 结论 | 第76页 |
5.2 思考 | 第76-78页 |
附表 | 第78-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