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1.1 民族认同的界定和分化 | 第11-13页 |
| 1.1.1 认同概念的界定 | 第11页 |
| 1.1.2 社会认同的分化 | 第11页 |
| 1.1.3 民族认同研究的由来 | 第11-13页 |
| 1.2 民族认同研究回顾 | 第13-16页 |
| 1.2.1 民族认同概念的界定 | 第13页 |
| 1.2.2 民族认同的相关理论 | 第13-14页 |
| 1.2.3 民族认同维度的划分 | 第14-16页 |
| 1.2.4 民族认同的功能 | 第16页 |
| 1.3 民族认同的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1.3.1 访谈法 | 第16页 |
| 1.3.2 问卷法 | 第16-17页 |
| 1.3.3 实验法 | 第17-18页 |
| 第2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8-23页 |
| 2.1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18-19页 |
| 2.1.1 民族认同的概念界定不统一 | 第18页 |
| 2.1.2 民族认同维度的确定混乱 | 第18页 |
| 2.1.3 民族认同的量表使用不规范 | 第18页 |
| 2.1.4 缺乏国家和民族双重认同的研究 | 第18-19页 |
| 2.1.5 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关系 | 第19页 |
| 2.1.6 没有探究少数民族认同的发展模式 | 第19页 |
| 2.1.7 研究方法、对象上的局限性 | 第19页 |
| 2.2 问题的提出 | 第19-20页 |
| 2.2.1 我国国情 | 第19页 |
| 2.2.2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社会变迁下的维吾尔族发展前提 | 第19-20页 |
| 2.2.3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多元文化凸显的必然要求 | 第20页 |
| 2.2.4 解决维吾尔族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的形势紧迫 | 第20页 |
| 2.3 本文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 2.4 研究的问题与假设 | 第21-23页 |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3-26页 |
| 3.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3.3 研究过程 | 第24-26页 |
| 3.3.1 被试 | 第24页 |
| 3.3.2 实验设计 | 第24页 |
| 3.3.3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4-25页 |
| 3.3.4 实验程序 | 第25-26页 |
| 第4章 结果分析 | 第26-31页 |
| 4.1 反应时的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 4.2 错误率的统计分析 | 第27页 |
| 4.3 人口学变量的统计分析 | 第27-29页 |
| 4.3.1 不同性别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在主流文化和维族文化的 EAST 分数上及错误率上的差异特点 | 第27-28页 |
| 4.3.2 不同年级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在主流文化和维族文化的 EAST 分数上及错误率上的差异特点 | 第28-29页 |
| 4.4 有不同汉族朋友数目的被试在主流文化和维族文化的 EAST 分数上及错误率上的差异特点 | 第29-31页 |
| 第5章 讨论 | 第31-35页 |
| 5.1 两种民族认同的重要性比较 | 第31-33页 |
| 5.2 人口学变量对民族认同的影响 | 第33-34页 |
| 5.2.1 性别对民族认同的影响 | 第33-34页 |
| 5.2.2 年级对民族认同的影响 | 第34页 |
| 5.3 有不同汉族朋友数目对维吾尔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影响 | 第34-35页 |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35-38页 |
| 6.1 结论 | 第35页 |
| 6.2 对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民族工作的启示与建议 | 第35-36页 |
| 6.2.1 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和本民族认同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 | 第35页 |
| 6.2.2 注重培养少数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教育,培养其民族凝聚力 | 第35-36页 |
| 6.2.3 对维族大学生开展一些思想品德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研究 | 第36页 |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36-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