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4-16页 |
1.3 假设提出与模型建构 | 第16-17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7-32页 |
2.1 新生代农民工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2 社会认同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2.2.1 社会认同的定义 | 第17-18页 |
2.2.2 社会认同理论发展 | 第18-19页 |
2.2.2.1 种族中心主义 | 第18页 |
2.2.2.2 现实冲突理论 | 第18页 |
2.2.2.3 最简群体范式 | 第18-19页 |
2.2.2.4 社会认同的自我调节模型 | 第19页 |
2.2.2.5 社会认同的动机过程 | 第19页 |
2.2.3 国内社会认同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2.2.4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现状 | 第20-21页 |
2.3 文化适应策略研究综述 | 第21-26页 |
2.3.1 文化适应策略的概念 | 第21-22页 |
2.3.2 文化适应策略的理论进展 | 第22-23页 |
2.3.3 跨文化适应方式---John W.Berry 文化适应双维度模型 | 第23-26页 |
2.4 创造力研究综述 | 第26-28页 |
2.4.1 创造力的概念 | 第26页 |
2.4.2 创造力的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2.4.3 创造力测验--发散思维测验 | 第27-28页 |
2.4.3.1 发散思维测验概念、类型 | 第27页 |
2.4.3.2 发散思维测验评分 | 第27-28页 |
2.5 创造力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研究综述 | 第28-32页 |
2.5.1 创造力与多元文化经验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2.5.2 多元文化经验对创造力影响的心理机制 | 第29-30页 |
2.5.3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策略及社会认同与创造力的关系 | 第30-32页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32-35页 |
3.1 被试 | 第32页 |
3.2 工具 | 第32-34页 |
3.2.1 文化适应策略调查问卷 | 第32-33页 |
3.2.2 社会认同调查问卷 | 第33页 |
3.2.3 创造力测验 | 第33-34页 |
3.3 施测程序 | 第34页 |
3.4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第4章 结果分析 | 第35-41页 |
4.1 被试总体人口统计学变量分布 | 第35-36页 |
4.2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及其与融合策略、创造力的关系分析 | 第36-37页 |
4.2.1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分析 | 第36页 |
4.2.2 社会认同与创造力的关系分析 | 第36-37页 |
4.2.3 社会认同与融合策略的关系分析 | 第37页 |
4.3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策略及其与创造力的关系分析 | 第37-39页 |
4.3.1 文化适应策略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4.3.2 主导型文化适应策略与创造力的关系分析 | 第38页 |
4.3.3 融合策略对创造力的影响分析 | 第38-39页 |
4.4 社会认同对创造力的影响——融合策略的中介作用 | 第39-41页 |
第5章 讨论 | 第41-48页 |
5.1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类型讨论 | 第41页 |
5.2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与创造力的关系 | 第41-43页 |
5.2.1 社会认同与创造力关系的多元文化视角 | 第41-42页 |
5.2.2 社会认同与创造力关系的人格特质视角 | 第42页 |
5.2.3 社会认同与创造力关系的认同动机视角 | 第42-43页 |
5.3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策略及其与创造力的关系 | 第43页 |
5.4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对创造力的影响:融合策略的中介作用 | 第43-46页 |
5.5 应用价值 | 第46页 |
5.6 不足与展望 | 第46-48页 |
5.6.1 不足 | 第46-47页 |
5.6.2 展望 | 第47-4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8-49页 |
附录 A | 第49-50页 |
附录 B | 第50-52页 |
附录 C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