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第7-8页 |
二.国内外对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第一章 泰勒曼的创作风格与晚期巴洛克长笛乐器的发展 | 第11-24页 |
第一节 泰勒曼的生平与创作 | 第11-14页 |
1.1 泰勒曼的创作生涯 | 第11-14页 |
1.2 作品编号的意义 | 第14页 |
第二节 泰勒曼的多元创作风格 | 第14-20页 |
2.1 前古典风格因素 | 第14-17页 |
2.2 混合风格因素 | 第17-18页 |
2.3 独创性风格因素 | 第18-20页 |
第三节 晚期巴洛克长笛艺术 | 第20-24页 |
3.1 直笛与横吹长笛乐器发展概况 | 第20-23页 |
3.2 横吹长笛的作品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长笛协奏曲的结构特点 | 第24-38页 |
第一节 回归曲式 | 第25-34页 |
1.1 典型利都奈罗结构 | 第25-29页 |
1.2 复调利都奈罗结构 | 第29-31页 |
1.3 二部、三部性结构的渗入 | 第31-34页 |
第二节 乐章结构 | 第34-38页 |
2.1 独特的协奏曲四乐章结构 | 第34-35页 |
2.2 乐章之间的贯通 | 第35-38页 |
第三章 长笛协奏曲的和声特点 | 第38-49页 |
第一节 传统功能和声的运用 | 第38-40页 |
第二节 和声的色彩性 | 第40-44页 |
2.1 降ii级下属变和弦 | 第40-41页 |
2.2 七和弦以及复合功能和声 | 第41-44页 |
第三节 大胆、灵活的转调手法 | 第44-49页 |
3.1 通过自然音共同和弦的转调 | 第44-46页 |
1)近关系调的转调 | 第44-45页 |
2)调式交替 | 第45-46页 |
3.2 通过变化音和弦的转调 | 第46-49页 |
1)单个离调和弦转调 | 第46-47页 |
2)离调模进转调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其他音乐语言特点 | 第49-66页 |
第一节 旋律特点 | 第50-63页 |
1.1 旋律的歌唱性 | 第50-52页 |
1.2 旋律的语言性 | 第52-56页 |
1.3 旋律的装饰性 | 第56-61页 |
1.4 华彩性旋律 | 第61-63页 |
第二节 节奏和韵律特点 | 第63-66页 |
2.1 不均等节奏 | 第63-64页 |
2.2 华丽风格性节奏特点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70页 |
参考资料 | 第70-72页 |
附录一:作品编号的意义 | 第72-74页 |
附录二:泰勒曼为长笛而作的协奏曲 | 第74-76页 |
附录三:TWV51:D1第二乐章赋格利都奈罗主题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