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安望城岗方言看江淮官话的元音高化现象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6页 |
第一节 六安概况 | 第7-9页 |
1.1 地理和人文 | 第7-8页 |
1.2 方言概况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方法和目的 | 第9-13页 |
2.1 综述 | 第9-11页 |
2.2 方法 | 第11-12页 |
2.3 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材料说明 | 第13-16页 |
3.1 田野调查 | 第13-14页 |
3.2 文献材料收集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语音特点 | 第16-52页 |
第一节 音系 | 第16-35页 |
1.1 声母(28个,包括零声母) | 第16页 |
1.2 韵母(45个) | 第16-18页 |
1.3 声调(6个) | 第18页 |
1.4 声韵调配合表 | 第18-35页 |
第二节 音韵特点 | 第35-52页 |
2.1 声母 | 第35-40页 |
2.2 韵母 | 第40-47页 |
2.3 声调 | 第47-52页 |
第三章 六安望城岗方言看江淮官话的元音高化现象 | 第52-99页 |
第一节 江淮官话各代表点的音系及其说明 | 第52-65页 |
1.1 黄孝片 | 第52-54页 |
1.2 洪巢片 | 第54-62页 |
1.3 泰如片 | 第62-65页 |
第二节 江淮官话的元音高化 | 第65-99页 |
2.1 元音高化概念及界定 | 第65-66页 |
2.2 江淮官话韵母读音类型 | 第66-75页 |
2.3 类型描写 | 第75-87页 |
2.4 演变过程 | 第87-92页 |
2.5 分布范围 | 第92-95页 |
2.6 演变原因 | 第95-99页 |
第四章 结语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