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现代汉语类词缀的研究概况 | 第10-16页 |
·关于现代汉语类词缀的理论认识 | 第10-12页 |
·研究概况及其不足 | 第12-16页 |
·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创新性 | 第16-17页 |
·本文研究的对象、范围、方法和目的 | 第17页 |
·对象范围 | 第17页 |
·方法目的 | 第17页 |
·本文的语料来源及结构安排 | 第17-19页 |
·语料来源 | 第17-18页 |
·结构安排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类词缀的名实问题及其研究角度 | 第19-32页 |
·类词缀的称名及性质 | 第19-25页 |
·汉语词缀简述 | 第19-20页 |
·汉语类词缀与词缀 | 第20-21页 |
·关于类词缀性质的重新讨论 | 第21-25页 |
·类词缀范畴的典型性与非典型性 | 第25-29页 |
·关于语言范畴的认识 | 第26-27页 |
·建立现代汉语类词缀范畴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现代汉语类词缀范畴的典型性和非典型性 | 第28-29页 |
·类词缀范畴研究的认知学视角 | 第29-32页 |
·描写语言学在语言形式研究方面的贡献 | 第29页 |
·范畴理论下的认知语言研究的新视角 | 第29-31页 |
·认知语言研究对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的影响和意义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类词缀化的动因和生成过程 | 第32-50页 |
·汉语类词缀是一种高效率的概念形成方式 | 第33-37页 |
·类词缀是概念形成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象征性结构 | 第34-35页 |
·对高效率表现方式的保存是人类思维的习惯 | 第35-37页 |
·类词缀可以满足表现主观性思维和表达的要求 | 第37页 |
·语用因素对汉语类词缀形成的作用 | 第37-41页 |
·语言运用和类词缀的形成 | 第38-39页 |
·类词缀是对客观情景“识解”的结果 | 第39-41页 |
·省力原则是现代汉语类词缀形成的现实推手 | 第41页 |
·现代汉语类词缀的生成机制 | 第41-50页 |
·隐喻与转喻机制的作用 | 第41-44页 |
·语法化机制的作用 | 第44-49页 |
·类词缀化的意向图式分析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类前缀和类后缀的不对称及其成因 | 第50-58页 |
·类前缀和类后缀的不对称 | 第50-53页 |
·对称论角度的汉语词缀和类词缀 | 第50-51页 |
·类前缀和类后缀的不对称 | 第51-53页 |
·不对称性的形成原因分析 | 第53-58页 |
·认知心理过程不同 | 第53-55页 |
·表意的显著度不同 | 第55-56页 |
·抽象化的类型不同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现代汉语类词缀范畴生成能力分析 | 第58-68页 |
·类词缀范畴生成能力及其特征 | 第58-61页 |
·生成能力的动态性特征 | 第58-59页 |
·生成新词的理据性特征 | 第59-61页 |
·生成能力的“完形”特征 | 第61页 |
·类推机制的作用 | 第61-64页 |
·简洁、高效是类词缀生成能力的审美追求 | 第61-62页 |
·类词缀范畴生成能力的获得是类推机制的作用和结果 | 第62-63页 |
·类推过程的词族化特征 | 第63-64页 |
·概念的整合和表达能力的不断实现 | 第64-68页 |
·概念的整合是类词缀生成能力的具体内容 | 第64-65页 |
·表达能力的不断实现是类词缀生成能力的存在方式 | 第65-6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8-72页 |
·类词缀问题研究的回顾 | 第68-69页 |
·研究的传统视角 | 第68-69页 |
·研究视角的转变 | 第69页 |
·研究中的困惑与不足 | 第69-70页 |
·研究的理论建树与前景展望 | 第70-72页 |
·理论创新和研究价值 | 第70-71页 |
·继续研究的方向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后记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