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9页 |
1.2.1 舰船极限强度问题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2 破损舰船剩余承载能力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软件系统开发所使用的主要理论及方法 | 第20-37页 |
2.1 静水剪力Q_s和弯矩M_s计算 | 第20-22页 |
2.2 剖面几何特性计算 | 第22-26页 |
2.2.1 对称剖面几何特性计算 | 第23-24页 |
2.2.2 非对称剖面几何特性计算 | 第24-26页 |
2.3 国军标总纵强度计算及校核标准 | 第26-32页 |
2.3.1 波浪附加弯矩M_w和剪力Q_w | 第26-28页 |
2.3.2 抨击振动弯矩M_d | 第28-31页 |
2.3.3 国军标校核标准 | 第31-32页 |
2.4 劳氏军标剩余强度计算及校核标准 | 第32-36页 |
2.4.1 设计剩余垂向弯矩M_(RRS) | 第32-35页 |
2.4.2 劳氏军标校核标准 | 第35-36页 |
2.5 木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舰船结构强度分析软件系统总述 | 第37-49页 |
3.1 系统概述 | 第37页 |
3.2 系统设计思想 | 第37-38页 |
3.3 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介绍 | 第38-44页 |
3.3.1 Windows平台简介 | 第38页 |
3.3.2 Slidworks软件简介 | 第38-42页 |
3.3.3 Visual Basic语言简介 | 第42-43页 |
3.3.4 Access数据库简介 | 第43-44页 |
3.4 系统流程简介 | 第44-47页 |
3.4.1 国军标总纵强度分析模块 | 第45页 |
3.4.2 劳氏军标剩余强度分析模块 | 第45-47页 |
3.5 系统功能简介 | 第47-48页 |
3.5.1 国军标总纵强度分析模块 | 第47页 |
3.5.2 劳氏军标剩余强度分析模块 | 第47-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关键技术开发 | 第49-70页 |
4.1 Solidworks API二次开发技术 | 第49-63页 |
4.1.1 舰体浸水模型生成技术 | 第50-57页 |
4.1.2 舰体横剖面模型生成技术 | 第57-59页 |
4.1.3 舰体静水力曲线计算技术 | 第59-60页 |
4.1.4 舰体浮态调整技术 | 第60-63页 |
4.2 Access数据库技术 | 第63-66页 |
4.2.1 Access数据库的创建和连接 | 第63-65页 |
4.2.2 Access数据库中数据的操作 | 第65-66页 |
4.3 Office文件自动管理技术 | 第66-69页 |
4.3.1 VB与Office软件的连接 | 第66-67页 |
4.3.2 Access数据库数据与Office文件的相互导入 | 第67-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系统实例演示 | 第70-90页 |
5.1 舰船的主要资料 | 第70-71页 |
5.1.1 舰船的主要参数 | 第70页 |
5.1.2 舰船主要资料 | 第70-71页 |
5.2 实例演示 | 第71-89页 |
5.2.1 完整舰船总纵强度分析模块 | 第71-78页 |
5.2.2 破损舰船(未进水)剩余强度分析模块 | 第78-83页 |
5.2.3 破损舰船(进水)剩余强度分析模块 | 第83-8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0-92页 |
6.1 总结 | 第90-91页 |
6.2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