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页 |
1.4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第12-13页 |
1.5 创新及局限 | 第13-15页 |
2 我国医患纠纷概况及问题分析 | 第15-20页 |
2.1 我国医患纠纷概况和特点 | 第15-16页 |
2.1.1 医患关系较为紧张 | 第15页 |
2.1.2 医患纠纷事件量增面广 | 第15页 |
2.1.3 医患纠纷社会影响深远 | 第15-16页 |
2.1.4 医患矛盾冲突容易升级 | 第16页 |
2.1.5 医患纠纷赔付标准不统一 | 第16页 |
2.2 医患纠纷的影响及危害 | 第16-17页 |
2.2.1 导致社会对医院不信任增加 | 第16页 |
2.2.2 导致消极医疗盛行 | 第16页 |
2.2.3 加剧医生职业困惑和不满 | 第16-17页 |
2.2.4 阻碍医学技术创新 | 第17页 |
2.2.5 处理不当影响患者诉求方式 | 第17页 |
2.3 医患纠纷形成的根源 | 第17-20页 |
2.3.1 体制:投入不足与制度不全 | 第17-18页 |
2.3.2 医方:管理滞后与沟通不畅 | 第18页 |
2.3.3 患方:维权意识增强、医疗期望过高 | 第18页 |
2.3.4 社会媒体及舆论宣传不切实际 | 第18-20页 |
3 不同治理主体处置医患纠纷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24页 |
3.1 政府强制领域 | 第20-21页 |
3.1.1 卫生行政部门调解公信力不高 | 第20页 |
3.1.2 民事诉讼方式费用高效率低 | 第20-21页 |
3.2 社会志愿及自愿调解领域 | 第21-22页 |
3.2.1 社会组织规模小且缺少刚性执行力 | 第21页 |
3.2.2 医患自行协调缺乏互信、随意性大 | 第21-22页 |
3.3 市场契约领域 | 第22-24页 |
4 国外医患纠纷治理模式及启示 | 第24-27页 |
4.1 ADR:美国社会组织非诉讼解决模式 | 第24页 |
4.2 政府主导模式:英国实施全民医疗保健体制背景下医疗过失信托计划 | 第24页 |
4.3 协同治理模式 | 第24-25页 |
4.3.1 日式: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医患纠纷 | 第24-25页 |
4.3.2 德国:多种模式多种主体的调解体系 | 第25页 |
4.4 启示和借鉴 | 第25-27页 |
5 国内第三方调解机构的典型做法及利弊分析 | 第27-30页 |
5.1 国内典型做法介绍 | 第27-28页 |
5.1.1 宁波解法 | 第27页 |
5.1.2 天津模式 | 第27页 |
5.1.3 山西模式 | 第27-28页 |
5.2 医调委化解医患纠纷的优势和评价 | 第28页 |
5.3 医调委化解医患纠纷面临的困难和阻力 | 第28-30页 |
6 完善我国医患纠纷多元主体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30-36页 |
6.1 多元主体化解医患纠纷处理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 第30-31页 |
6.2 建立健全全社会协同治理体制机制 | 第31页 |
6.2.1 探索完善多元化调解模式 | 第31页 |
6.2.2 建立全社会大调解格局 | 第31页 |
6.3 提高多元主体医患纠纷调解能力 | 第31-36页 |
6.3.1 政府强制领域要明确职责提高效力 | 第31-33页 |
6.3.2 社会志愿领域要强化监督和调解作用 | 第33-34页 |
6.3.3 市场契约领域要分担医疗风险和费用负担 | 第34页 |
6.3.4 探索建立资源整合的多元调解综合平台 | 第34-36页 |
7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