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波纹巴非蛤概述 | 第13页 |
1.2 波纹巴非蛤资源及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水产蛋白的酶解利用 | 第14-16页 |
1.3.1 酶种类的选择及应用 | 第14-15页 |
1.3.2 酶解工艺的优化 | 第15-16页 |
1.4 酶解产物脱色脱腥的方法 | 第16-18页 |
1.4.1 有机溶剂萃取法 | 第16页 |
1.4.2 β-环糊精包埋法 | 第16页 |
1.4.3 微生物发酵法 | 第16-17页 |
1.4.4 吸附法 | 第17-18页 |
1.5 陶瓷膜的应用 | 第18页 |
1.6 超滤膜的应用 | 第18-19页 |
1.7 水产蛋白酶解制品的开发现状 | 第19-20页 |
1.8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8.1 立题依据 | 第20页 |
1.8.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 波纹巴非蛤酶解及其酶解工艺优化 | 第21-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2.1.1 原料与试剂 | 第21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21-22页 |
2.1.3 试验方法 | 第22-24页 |
2.1.4 数据分析 | 第24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4-32页 |
2.2.1 不同蛋白酶酶解效果的比较 | 第24-25页 |
2.2.2 分步加酶的酶解效果比较 | 第25页 |
2.2.3 同时加酶的酶解效果比较 | 第25-26页 |
2.2.4 单因素试验 | 第26-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波纹巴非蛤酶解液脱色脱腥 | 第33-4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3.1.1 原料与试剂 | 第33-34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34页 |
3.1.3 试验方法 | 第34-36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6-44页 |
3.2.1 不同吸附剂条件的优化 | 第36-42页 |
3.2.2 最优条件下吸附剂对波纹巴非蛤酶解液脱色脱腥效果的比较 | 第42页 |
3.2.3 LX-32 树脂动态吸附脱色脱腥 | 第42-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酶解产物超滤组分的分子量分布及两种基料的营养分析 | 第45-5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8页 |
4.1.1 原料与试剂 | 第45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45-46页 |
4.1.3 试验方法 | 第46-48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48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8-56页 |
4.2.1 目标超滤组分的确定 | 第48-53页 |
4.2.2 两种基料的营养分析 | 第53-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蛤精产品的研制 | 第57-6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7-61页 |
5.1.1 原料与试剂 | 第57-58页 |
5.1.2 仪器与设备 | 第58页 |
5.1.3 试验方法 | 第58-61页 |
5.1.3.1 单因素筛选 | 第58页 |
5.1.3.2 工艺流程 | 第58-59页 |
5.1.3.3 评价方法 | 第59页 |
5.1.3.4 试验设计 | 第59-60页 |
5.1.3.5 蛤精的制备 | 第60页 |
5.1.3.6 蛤精感官指标的检验方法 | 第60页 |
5.1.3.7 一般成分测定 | 第60页 |
5.1.3.8 氨基酸组成分析 | 第60页 |
5.1.3.9 微量元素的检验方法 | 第60页 |
5.1.3.10 重金属的检验方法 | 第60-61页 |
5.1.3.11 微生物的测定方法 | 第61页 |
5.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61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1-67页 |
5.2.1 D-最优混料设计结果 | 第61页 |
5.2.2 模型拟合 | 第61-62页 |
5.2.3 复配比例变化对样品感官分值和L值的影响 | 第62-64页 |
5.2.4 最优配方的确定 | 第64-65页 |
5.2.5 蛤精的感官特性 | 第65页 |
5.2.6 蛤精的基本成分分析 | 第65页 |
5.2.7 蛤精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 第65-66页 |
5.2.8 蛤精的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 第66页 |
5.2.9 蛤精的重金属分析 | 第66-67页 |
5.2.10 蛤精的微生物分析 | 第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6 全文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8页 |
6.2 创新点 | 第68-69页 |
6.3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84页 |
导师简介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