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引言 | 第11-20页 |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 一、我国课程改革对教师研究提出的要求 | 第11页 |
| 二、教师研究话语是教师研究和话语分析中缺失的一部分 | 第11-12页 |
| 三、在课例研究实践中进行教师研究话语分析 | 第12页 |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12-20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二、研究问题 | 第13页 |
| 三、研究思路 | 第13-18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20-38页 |
| 第一节 课例研究概述 | 第20-26页 |
| 一、课例研究的内涵 | 第20-21页 |
| 二、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 | 第21-24页 |
| 三、课例研究的价值 | 第24-26页 |
| 第二节 教师研究话语概述 | 第26-38页 |
| 一、教师研究 | 第27-29页 |
| 二、话语 | 第29-33页 |
| 三、教师话语 | 第33-36页 |
| 四、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36-38页 |
| 第二章 教师研究话语语料描述 | 第38-58页 |
| 第一节 常规研究课中教师研究话语语料描述 | 第38-43页 |
| 一、确定授课内容、教师及班级 | 第38页 |
| 二、备课研讨 | 第38-40页 |
| 三、教学实践及听课 | 第40-41页 |
| 四、课后研讨 | 第41-43页 |
| 第二节 课例研究中教师研究话语语料描述 | 第43-58页 |
| 一、第一轮课例研究的开展 | 第43-52页 |
| 二、第二轮课例研究的开展 | 第52-58页 |
| 第三章 课例研究前后教师研究话语现状分析 | 第58-99页 |
| 第一节 课例研究前教师研究话语现状分析 | 第58-78页 |
| 一、话语内容 | 第58-65页 |
| 二、话语类型 | 第65-68页 |
| 三、话语依据 | 第68-70页 |
| 四、话轮转换 | 第70-72页 |
| 五、话语功能 | 第72-78页 |
| 第二节 课例研究后教师研究话语现状分析 | 第78-99页 |
| 一、话语内容 | 第78-83页 |
| 二、话语类型 | 第83-86页 |
| 三、话语依据 | 第86-88页 |
| 四、话轮转换 | 第88-90页 |
| 五、话语功能 | 第90-99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9-107页 |
| 第一节 课例研究后教师研究话语的转变 | 第99-103页 |
| 一、关注学生的学 | 第99-100页 |
| 二、重视描述性话语 | 第100页 |
| 三、超越已有经验 | 第100-101页 |
| 四、积极获取话轮 | 第101页 |
| 五、发现主体性 | 第101-102页 |
| 六、产生新的指标 | 第102-103页 |
| 第二节 课例研究促成教师研究话语转变的内在机制 | 第103-105页 |
| 一、根据学生的学调整教师的教 | 第103-104页 |
| 二、通过转变人际关系形态转变教师研究话语 | 第104-105页 |
| 第三节 指向教师研究话语转变的课例研究的改进建议 | 第105-107页 |
| 一、课例研究坚持以学为导向 | 第105-106页 |
| 二、课例研究转向对研究共同体的重视 | 第106-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2页 |
| 一、英文文献 | 第107-108页 |
| 二、中文文献 | 第108-112页 |
| 后记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