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2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8-2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9-2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21-29页 |
1.3.1 知识整合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2 突破性技术创新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1.3.3 知识整合与突破性技术创新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1.3.4 研究现状述评 | 第28-29页 |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9-3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4.2 论文结构 | 第30页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第2章 基础理论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32-49页 |
2.1 知识管理理论 | 第32-36页 |
2.1.1 知识管理的内涵 | 第32页 |
2.1.2 知识管理的过程 | 第32-34页 |
2.1.3 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要素 | 第34-36页 |
2.2 互联网+理论 | 第36-38页 |
2.2.1 互联网+的概念 | 第36页 |
2.2.2 互联网+的特征 | 第36-37页 |
2.2.3 互联网+创新 | 第37-38页 |
2.3 创意管理理论 | 第38-39页 |
2.3.1 创意的概念界定 | 第38页 |
2.3.2 创意的影响因素 | 第38-39页 |
2.3.3 创意的生成过程 | 第39页 |
2.4 开放式创新理论 | 第39-41页 |
2.4.1 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及分类 | 第40页 |
2.4.2 开放式创新过程的开放度 | 第40页 |
2.4.3 开放式创新与突破性技术创新 | 第40-41页 |
2.5 组织学习理论 | 第41-42页 |
2.5.1 组织学习的内涵 | 第41页 |
2.5.2 组织学习的模式 | 第41-42页 |
2.6 新创科技型小企业相关界定 | 第42-45页 |
2.6.1 小企业的界定 | 第42页 |
2.6.2 科技型企业的界定 | 第42-43页 |
2.6.3 新创企业的界定 | 第43页 |
2.6.4 新创科技型小企业的界定 | 第43-45页 |
2.7 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界定 | 第45-47页 |
2.7.1 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定义及特征 | 第45-47页 |
2.7.2 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类型划分 | 第47页 |
2.7.3 突破性技术创新与颠覆性创新的比较 | 第47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3章 知识整合视角下新创科技型小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 | 第49-85页 |
3.1 知识整合在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 第49-52页 |
3.1.1 促进突破性创意生成 | 第49-51页 |
3.1.2 压缩创新时间和成本 | 第51-52页 |
3.2 知识整合视角下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的五个阶段 | 第52-75页 |
3.2.1 创意形成阶段 | 第53-64页 |
3.2.2 研究开发阶段 | 第64-68页 |
3.2.3 中试生产阶段 | 第68-70页 |
3.2.4 商业化阶段 | 第70-74页 |
3.2.5 新技术标准推广阶段 | 第74-75页 |
3.3 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整合绩效评价 | 第75-84页 |
3.3.1 知识整合绩效的概念界定 | 第76页 |
3.3.2 知识整合绩效的表现形式 | 第76-80页 |
3.3.3 知识整合绩效的测度指标 | 第80页 |
3.3.4 知识整合绩效的评价模型 | 第80-83页 |
3.3.5 知识整合绩效的评价算例 | 第83-8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4章 知识整合视角下新创科技型小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 第85-117页 |
4.1 模型构建的总体思路 | 第85-86页 |
4.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第86-95页 |
4.2.1 基于个体能力的假设关系 | 第86-87页 |
4.2.2 基于创新开放度的假设关系 | 第87-90页 |
4.2.3 基于知识整合的假设关系 | 第90-92页 |
4.2.4 基于信息技术的假设关系 | 第92-94页 |
4.2.5 理论模型的构建与研究假设归纳 | 第94-95页 |
4.3 变量测量与调查问卷设计 | 第95-101页 |
4.3.1 变量测量 | 第95-99页 |
4.3.2 调查问卷设计 | 第99-101页 |
4.4 小样本测试及量表检验 | 第101-106页 |
4.4.1 小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01-102页 |
4.4.2 小样本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102-106页 |
4.5 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106-111页 |
4.5.1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 第106-108页 |
4.5.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08-111页 |
4.6 模型拟合度评价 | 第111-113页 |
4.6.1 结构方程模型 | 第111-112页 |
4.6.2 模型的拟合度 | 第112-113页 |
4.7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113-115页 |
4.7.1 假设检验 | 第113页 |
4.7.2 结果分析 | 第113-115页 |
4.8 实践启示 | 第115-116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5章 知识整合视角下新创科技型小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模式及机制 | 第117-145页 |
5.1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作机制 | 第117-123页 |
5.1.1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 | 第117-119页 |
5.1.2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动态知识整合 | 第119页 |
5.1.3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运作机制 | 第119-123页 |
5.2 企业动态联盟创新模式及运作机制 | 第123-133页 |
5.2.1 企业动态联盟创新模式的构建 | 第123-125页 |
5.2.2 企业动态联盟创新模式的循环知识整合 | 第125-126页 |
5.2.3 企业动态联盟创新模式运作机制 | 第126-133页 |
5.3 互联网+创新模式及运作机制 | 第133-144页 |
5.3.1 互联网+创新模式的构建 | 第133-134页 |
5.3.2 互联网+创新模式的混合知识整合 | 第134-138页 |
5.3.3 互联网+创新模式运作机制 | 第138-14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第6章 知识整合视角下新创科技型小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 第145-163页 |
6.1 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45-152页 |
6.1.1 指标体系构建 | 第145-149页 |
6.1.2 评价指标说明 | 第149-152页 |
6.1.3 指标权重确定 | 第152页 |
6.2 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综合云评价模型 | 第152-156页 |
6.2.1 云理论简介 | 第152-154页 |
6.2.2 云评价模型 | 第154-156页 |
6.3 实例分析 | 第156-161页 |
6.3.1 实例简介 | 第156页 |
6.3.2 评价过程 | 第156-160页 |
6.3.3 结果分析 | 第160-16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61-163页 |
第7章 案例分析 | 第163-169页 |
7.1 案例简介 | 第163页 |
7.2 突破性技术创新的过程分析 | 第163-166页 |
7.2.1 优盘创意的产生 | 第163-164页 |
7.2.2 研究开发与中试 | 第164-165页 |
7.2.3 优盘产品商业化 | 第165-166页 |
7.2.4 新技术标准普及 | 第166页 |
7.3 突破性技术创新成功的因素分析 | 第166-168页 |
7.3.1 个体能力的影响 | 第166-167页 |
7.3.2 创新开放度的影响 | 第167页 |
7.3.3 知识整合的影响 | 第167-168页 |
7.4 突破性技术创新模式及机制 | 第168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68-169页 |
第8章 知识整合视角下新创科技型小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改进策略 | 第169-181页 |
8.1 基于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的改进策略 | 第169-175页 |
8.1.1 提升模糊前端创意的生成质量 | 第169-172页 |
8.1.2 提升研究开发的效率和效果 | 第172-174页 |
8.1.3 优选突破性新技术商业化策略 | 第174-175页 |
8.1.4 推行突破性新技术标准专利化 | 第175页 |
8.2 基于突破性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改进策略 | 第175-178页 |
8.2.1 挖掘个体的创新潜能 | 第175-176页 |
8.2.2 扩大创新的对外开放度 | 第176-177页 |
8.2.3 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 | 第177-178页 |
8.3 基于突破性技术创新模式及机制的改进策略 | 第178-179页 |
8.3.1 利用国家的方针与政策 | 第178页 |
8.3.2 优选创新模式及其组合 | 第178页 |
8.3.3 协调多种机制作用效果 | 第178-179页 |
8.4 基于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改进策略 | 第179页 |
8.4.1 紧盯创新能力弱项精准发力补短板 | 第179页 |
8.4.2 挖掘创新能力强项凝心聚力壮优势 | 第179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79-181页 |
结论 | 第181-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20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206-208页 |
致谢 | 第208-210页 |
个人简历 | 第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