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问题提出 | 第10-12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2.1 心理咨询的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2.2 污名的理论研究 | 第13-17页 |
2.2.1 污名的概念 | 第13-14页 |
2.2.2 污名的分类 | 第14页 |
2.2.3 污名的影响 | 第14-15页 |
2.2.4 污名的测量方法 | 第15-16页 |
2.2.5 污名的干预研究 | 第16-17页 |
2.3 心理咨询内隐污名的研究 | 第17-18页 |
2.4 以往研究不足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18-19页 |
3 研究设计 | 第19-21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3.4 研究工具 | 第19页 |
3.5 研究假设 | 第19-21页 |
4 高中生心理咨询内隐污名测验 | 第21-30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4.2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4.3 研究工具 | 第21页 |
4.4 预备性研究 | 第21-24页 |
4.4.1 属性词的选取 | 第21-22页 |
4.4.2 编写高中生心理咨询内隐污名测量程序 | 第22-24页 |
4.5 正式实验测试 | 第24页 |
4.6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第24-28页 |
4.6.1 高中生心理咨询内隐污名测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24页 |
4.6.2 高中生是否存在心理咨询内隐污名的统计分析 | 第24-27页 |
4.6.3 存在心理咨询内隐污名的高中生内隐污名程度的差异分析 | 第27-28页 |
4.7 讨论 | 第28-29页 |
4.8 结论 | 第29-30页 |
5 一例高中生的心理咨询内隐污名干预 | 第30-39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5.2 个案来源 | 第30页 |
5.3 研究工具 | 第30页 |
5.4 研究过程 | 第30-31页 |
5.4.1 干预地点及时长 | 第30页 |
5.4.2 个案基本特征 | 第30-31页 |
5.4.3 个案背景资料 | 第31页 |
5.4.4 个案干预目标 | 第31页 |
5.5 个案干预实施过程 | 第31-38页 |
5.5.1 个案干预初始阶段 | 第31-33页 |
5.5.2 个案干预正式阶段 | 第33-37页 |
5.5.3 个案干预总结阶段 | 第37页 |
5.5.4 效果评估 | 第37-38页 |
5.6 讨论 | 第38页 |
5.7 结论 | 第38-39页 |
6 总讨论 | 第39-41页 |
6.1 本研究讨论 | 第39页 |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39-41页 |
7 对策与建议 | 第41-43页 |
7.1 树立正确的社会导向 | 第41页 |
7.2 针对不同高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不同 | 第41页 |
7.3 采取丰富多样的内隐污名干预手段 | 第41-43页 |
8 研究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A:属性词词性判断表 | 第47-50页 |
附录B:属性词评分统计 | 第50-54页 |
附录C:高中生心理咨询内隐污名结果统计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