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兴发感动”说及读者接受特点研究 | 第16-28页 |
第一节“兴发感动”说的形成与发展 | 第16-22页 |
一、对古典诗学“兴”的继承 | 第16-18页 |
二、对西方接受美学的汲取 | 第18-19页 |
三、“兴发感动”的产生与传达 | 第19-20页 |
四、“兴发感动”说的审美过程 | 第20-21页 |
五、“兴发感动”说的审美层次 | 第21-22页 |
第二节“兴发感动”说读者接受的特点 | 第22-28页 |
一﹑知人论世,整体把握 | 第23-24页 |
二﹑知性得文,感性得情 | 第24-25页 |
三﹑以声入文,吟诵通情 | 第25-26页 |
四﹑联想感发,审美创造 | 第26-28页 |
第二章“兴发感动”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况调查 | 第28-56页 |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兴发感动”说的调查 | 第28-52页 |
一、“兴发感动”说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问卷调查与统计 | 第28-29页 |
二、“兴发感动”说在古诗词中的运用调查 | 第29-41页 |
(一)“兴发感动”说在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导读中的运用 | 第30-34页 |
(二)“兴发感动”在古诗词单元导语和学习目标中的运用 | 第34-38页 |
(三)“兴发感动”说在古诗词教学实录中的运用 | 第38-41页 |
三、“兴发感动”说在现代诗歌散文中的运用研究 | 第41-52页 |
(一)“兴发感动”说在现代诗歌散文单元导语和课标中的运用 | 第42-47页 |
(二)“兴发感动”说在现代散文练习中的运用研究 | 第47-50页 |
(三)“兴发感动”说在现代诗歌散文教学实录中的运用 | 第50-52页 |
第二节“兴发感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 第52-56页 |
一、对语文教师的意义 | 第52-54页 |
二、对学生的意义 | 第54-55页 |
三、对语文课堂的意义 | 第55-56页 |
第三章“兴发感动”说在高中语文教学运用中的策略 | 第56-74页 |
第一节“兴发感动”说在高中语文教学运用中存在的特点与问题 | 第56-59页 |
一、“兴发感动”说运用的特点 | 第56-58页 |
(一)注重学生多元体悟 | 第56-57页 |
(二)侧重学生审美教育 | 第57-58页 |
二、“兴发感动”说在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58-59页 |
(一)教师素养水平不高 | 第58-59页 |
(二)学生生活经验不足 | 第59页 |
第二节“兴发感动”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一) | 第59-64页 |
一、教师策略 | 第60-63页 |
(一)诗化语言 | 第60-61页 |
(二)注入情感 | 第61-63页 |
二、学生策略 | 第63-64页 |
(一)感受自然 | 第63-64页 |
(二)关注生活 | 第64页 |
第三节“兴发感动”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二) | 第64-74页 |
一、诗意朗读,情动于中 | 第65-67页 |
(一)利用图片,冲击视觉 | 第65-66页 |
(二)利用配乐,冲击听觉 | 第66页 |
(三)利用技巧,掌握要点 | 第66-67页 |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 第67-68页 |
三、品味语言,发挥想象 | 第68-69页 |
四、感知意境,兴发感动 | 第69-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