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1.3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11-15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2章 物理概念教学 | 第15-27页 |
2.1 物理概念的内涵 | 第15-17页 |
2.1.1 物理概念与概念 | 第15-16页 |
2.1.2 物理概念与物理表象 | 第16页 |
2.1.3 物理概念的体系 | 第16-17页 |
2.1.4 物理概念与数学语言 | 第17页 |
2.2 物理概念理解 | 第17-20页 |
2.2.1 理解辩考 | 第17-18页 |
2.2.2 概念理解的心理机制 | 第18-19页 |
2.2.3 新课程标准对理解的界定 | 第19-20页 |
2.3 物理概念教学 | 第20-27页 |
2.3.1 传统物理概念教学的程序 | 第20-22页 |
2.3.2 传统物理概念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 第22-23页 |
2.3.3 引起以上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3-27页 |
第3章 理解性教学理论 | 第27-35页 |
3.1 理解的思想起源及其内涵发展 | 第27-30页 |
3.1.1 “理解”的思想起源 | 第27-28页 |
3.1.2 “理解”的内涵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 第28-30页 |
3.2 理解性教学理论 | 第30-35页 |
3.2.1 理解性教学理论的提出 | 第30页 |
3.2.2 理解性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 第30-34页 |
3.2.3 理解性教学的特点 | 第34-35页 |
第4章 理解性物理概念教学 | 第35-43页 |
4.1 知识观 | 第35-36页 |
4.1.1 在深厚的文化背景中理解物理概念 | 第35-36页 |
4.1.2 物理概念形成的科学方法具有重要价值 | 第36页 |
4.2 师生观 | 第36-39页 |
4.2.1 概念理解的宗旨是“以人为本” | 第36-37页 |
4.2.2 师生在理解中应当具有“主体间性”的和谐关系 | 第37-38页 |
4.2.3 概念理解要面向人的全面发展 | 第38-39页 |
4.3 教学观 | 第39-41页 |
4.3.1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先见大有价值 | 第39页 |
4.3.2 问题活动情境是促进理解的教学环境 | 第39-40页 |
4.3.3 理解性实作是核心所在 | 第40-41页 |
4.4 学习观 | 第41-43页 |
4.4.1 树立建构性的学习过程观才不致急功近利 | 第41页 |
4.4.2 理解需要运用元认知理论 | 第41-43页 |
第5章 理解性物理概念教学设计 | 第43-55页 |
5.1 理解性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的框架 | 第43-44页 |
5.2 概念教学设计的具体要素及过程的分析 | 第44-55页 |
5.2.1 开发衍生性主题 | 第44-47页 |
5.2.2 确定理解性目标 | 第47-49页 |
5.2.3 问题活动情境的设计 | 第49-52页 |
5.2.4 持续的评价 | 第52-55页 |
第6章 理解性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的对比 | 第55-61页 |
6.1 设计理念的对比 | 第55-56页 |
6.2 设计内容的对比 | 第56-58页 |
6.2.1 教学目标设计的对比 | 第56-57页 |
6.2.2 教学过程设计的对比 | 第57-58页 |
6.3 关于教学设计程序的适用性的讨论 | 第58-61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5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61-63页 |
7.1.1 理论方面 | 第61-62页 |
7.1.2 实践方面 | 第62-63页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