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绘画论文--绘画理论论文--绘画艺术史论文--绘画流派及其研究论文

“长安画派”口述史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4页
    1.1 “长安画派”口述史研究背景第11-23页
        1.1.1 实践背景第11-14页
        1.1.2 理论背景第14-16页
        1.1.3 问题界定与研究现状第16-23页
    1.2 “长安画派”口述史研究的必要性与价值第23-30页
        1.2.1 “长安画派”口述史研究的必要性第23-27页
        1.2.2 “长安画派”口述史研究的价值第27-30页
    1.3 “长安画派”口述史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30-31页
        1.3.1 研究思路与基本构想第30页
        1.3.2 主要研究方法第30-31页
    1.4 “长安画派”口述史研究应注意的问题第31-33页
    1.5 小结第33-34页
第二章 见证与超越——“长安画派”口述史叙述者研究第34-53页
    2.1 “长安画派”口述史叙述者的特点第34-38页
        2.1.1 “长安画派”口述史叙述者概述第35-37页
        2.1.2 “长安画派”口述史叙述者的特点第37-38页
    2.2 “长安画派”口述史叙述者的类型第38-44页
        2.2.1 异叙述者与同叙述者第38-40页
        2.2.2 客观叙述者与干预叙述者第40-44页
    2.3 超越伟大的“故事”——“长安画派”口述史叙述者的职能分析第44-51页
        2.3.1 “长安画派”口述者的基本叙述职能第45-47页
        2.3.2 “长安画派”口述者对“故事”的“超越”第47-51页
    2.4 小结第51-53页
第三章 还原与反思——“长安画派”口述内容研究第53-114页
    3.1 多元描述:“我”记忆中的“长安画派”——兼论口述史中“长安画派”的发展轨迹第54-72页
        3.1.1 孕育与诞生第54-62页
        3.1.2 发展与流变第62-72页
    3.2 立体还原:“我”所认识的“长安画派”代表画家——口述史中“长安画派”代表画家及其作品分析第72-98页
        3.2.1 口述史视野下赵望云的艺术人生第72-80页
        3.2.2 口述史视野下石鲁的艺术人生第80-90页
        3.2.3 口述史视野下何海霞的艺术人生第90-98页
    3.3 深沉反思:“长安画派”对“我”的影响——口述史中“长安画派”的影响与当代价值第98-111页
        3.3.1 “长安画派”代表画家的人格魅力及其影响第99-104页
        3.3.2 “长安画派”的艺术精髓及其当代价值第104-111页
    3.4 小结第111-114页
第四章 历史与话语——“长安画派”口述史叙述方式研究第114-139页
    4.1 “长安画派”口述史叙述视角分析第115-121页
        4.1.1 固定内聚焦型视角第115-117页
        4.1.2 多重内聚焦型视角第117-121页
    4.2 “长安画派”口述史话语类型分析第121-131页
        4.2.1 叙事性话语第122-126页
        4.2.2 非叙事性话语第126-131页
    4.3 “长安画派”口述史叙述策略分析第131-137页
        4.3.1 浓缩:叙述时间的“畸变”第132-134页
        4.3.2 跳跃:叙述节奏的律动第134-137页
    4.4 小结第137-139页
第五章 重构与蝶变——“长安画派”口述史的建构方式及其深层研究第139-183页
    5.1 “长安画派”口述史的建构方式第139-160页
        5.1.1 内容建构:记忆的“图式”与选择第140-150页
        5.1.2 形式建构:叙述的诗化与转义第150-160页
    5.2 情结、怀旧与移情——“长安画派”口述史建构方式的深层心理分析第160-181页
        5.2.1 “长安画派”情结第161-170页
        5.2.2 怀旧情绪第170-177页
        5.2.3 移情心理第177-181页
    5.3 小结第181-183页
结论与启示第183-188页
    结论第183-186页
    启示第186-188页
参考文献第188-195页
附录第195-207页
致谢第207-20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08-209页
作者简介第209页

论文共2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十八世纪欧洲情感主义思潮与文学现代性的起源
下一篇:FoxO转录因子与NF-κB通路在冬眠达乌尔黄鼠不同类型骨骼肌中的差异性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