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框架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1.3.2 问卷调查法 | 第12页 |
1.3.3 统计分析法 | 第12-13页 |
1.4 论文的重难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4.1 论文的重点 | 第13页 |
1.4.2 论文的难点 | 第13页 |
1.4.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2.1 建言行为的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2.1.1 建言行为的内涵 | 第14页 |
2.1.2 建言行为的结构 | 第14-15页 |
2.1.3 建言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2.1.4 建言行为的影响结果 | 第17-18页 |
2.2 内隐追随的文献综述 | 第18-21页 |
2.2.1 内隐追随的内涵 | 第18页 |
2.2.2 内隐追随的结构和测量 | 第18-19页 |
2.2.3 内隐追随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2.2.4 内隐追随的影响结果 | 第20-21页 |
2.3 领导—成员交换的文献综述 | 第21-23页 |
2.3.1 领导—成员交换的内涵 | 第21-22页 |
2.3.2 领导—成员交换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3-27页 |
3.1 研究变量的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3.1.1 领导者的内隐追随的定义 | 第23页 |
3.1.2 领导—成员交换的定义 | 第23页 |
3.1.3 建言行为的定义 | 第23-24页 |
3.2 研究模型 | 第24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24-26页 |
3.3.1 领导者的内隐追随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 | 第24-25页 |
3.3.2 领导者内隐追随对领导—成员交换的影响 | 第25页 |
3.3.3 领导—成员交换在领导者的内隐追随和员工建言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25-26页 |
3.4 问卷设计与样本选取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第27-40页 |
4.1 调查样本的基本数据 | 第27-29页 |
4.2 数据分析工具 | 第29页 |
4.3 问卷的信效度和变量之间区分效度的检验 | 第29-30页 |
4.4 控制变量的方差分析 | 第30-35页 |
4.4.1 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 | 第30-31页 |
4.4.2 年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1页 |
4.4.3 受教育程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1-32页 |
4.4.4 工作年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2页 |
4.4.5 领导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 | 第32-33页 |
4.4.6 领导年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3页 |
4.4.7 领导受教育程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3-34页 |
4.4.8 领导职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4页 |
4.4.9 企业性质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4-35页 |
4.5 研究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35页 |
4.6 假设的主效应和中介效应检验 | 第35-40页 |
4.6.1 LMX在领导者积极的内隐追随与促进性建言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 第35-36页 |
4.6.2 LMX在领导者积极的内隐追随与抑制性建言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 第36-38页 |
4.6.3 LMX在领导者消极的内隐追随与促进性建言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 第38-39页 |
4.6.4 LMX在领导者消极的内隐追随与抑制性建言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 第39-40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0-45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0-42页 |
5.2 理论意义 | 第42页 |
5.3 实践意义 | 第42-43页 |
5.4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附录:问卷调查 | 第52-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