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仁”性--一个反例的文化解释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9页 |
·研究对象的性质和面临的形势 | 第11-13页 |
·研究对象的性质 | 第11-12页 |
·母公司的历史 | 第12页 |
·公司现状 | 第12-13页 |
·创新、意义及作用 | 第13页 |
·创新 | 第13页 |
·意义和作用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企业志方法的有效性 | 第14-15页 |
·具体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类比法 | 第15-16页 |
·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论文架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新、新、新”一个理论框架 | 第19-35页 |
·企业文化的描绘 | 第19-20页 |
·理论基础 | 第20-32页 |
·哲学关于文化的观点 | 第20页 |
·复杂性理论关于文化的观点 | 第20-27页 |
·科尔曼理性行动理论 | 第27-30页 |
·哈贝马斯沟通理性理论 | 第30-32页 |
·理论框架 | 第32-35页 |
·再论企业文化 | 第32-33页 |
·企业文化的必要条件 | 第33页 |
·企业文化“仁”的主张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事实的深描 | 第35-65页 |
·强势的社会资本 | 第35-38页 |
·任性的落后秩序 | 第38-44页 |
·工作环境中的“小圈子” | 第38-41页 |
·“中国式过马路“的生活环境 | 第41-44页 |
·小结 | 第44页 |
·一元的精神世界 | 第44-52页 |
·集团公司 | 第44-47页 |
·山西分公司 | 第47-49页 |
·文本与现象的联系 | 第49-52页 |
·对现象的理论解释 | 第52页 |
·无车可搭的便车 | 第52-54页 |
·应付的工作情绪 | 第54-63页 |
·情绪的表现和思考 | 第54-57页 |
·对后果的揭示 | 第57-59页 |
·改善的思考 | 第59-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总结 | 第65-69页 |
·全文总结 | 第65-66页 |
·不足之处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1-73页 |
承诺书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