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反文本”倾向探究--PEP 2009 to Vocational "Languages. Basic Module "(Upper And Lower Volumes), for Example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2页 |
| ·问题提出 | 第8页 |
|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 ·理论层面研究 | 第9-11页 |
| ·文本解读层面研究 | 第11-12页 |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2-17页 |
| ·文本 | 第12-13页 |
| ·文本解读 | 第13-14页 |
| ·反文本 | 第14-15页 |
| ·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 ·接受主义美学 | 第15-16页 |
| ·文学解释学 | 第16-17页 |
| 3 中职语文教学“反文本”倾向原因探析 | 第17-23页 |
| ·“反文本”倾向现象 | 第17-18页 |
| ·“反文本”倾向产生的原因 | 第18-23页 |
| ·文本层面——语言的多义性和“召唤结构” | 第18-20页 |
| ·学生层面——中职学生特点和“期待视野”多元 | 第20-21页 |
| ·教师层面——“浅阅读”与“主体失衡” | 第21-23页 |
| 4 纠正“反文本”倾向的教学策略 | 第23-31页 |
| ·文本层面——合理利用“召唤结构” | 第23-24页 |
| ·利用“召唤结构”的开放性 | 第23-24页 |
| ·利用“召唤结构”的交流性 | 第24页 |
| ·学生层面——解读多元而有界 | 第24-27页 |
| ·文本的客观确定性是对话的前提 | 第24-27页 |
| ·如何做到“多元而有界” | 第27页 |
| ·教师层面——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方式 | 第27-31页 |
| ·要辩证把握学生与文本的主体关系 | 第28页 |
| ·要掌握多样的解读方法 | 第28-31页 |
| 5 结束语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 致谢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