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俄词典文化特色词目释义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РЕФЕРАТ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一、研究对象及目的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二) 定量分析法 | 第19页 |
(三) 定性分析法 | 第19-20页 |
(四) 跨学科研究法 | 第20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20页 |
(一) 研究对象的创新 | 第20页 |
(二) 研究成果的创新 | 第20页 |
(三)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注释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文化特色词的界定与分类 | 第22-38页 |
一、文化特色词的界定 | 第22-25页 |
(一) 文化特色词的定义 | 第22-24页 |
(二) 文化特色词的特点 | 第24-25页 |
二、文化特色词的分类 | 第25-32页 |
(一) 物态文化特色词 | 第27-28页 |
(二) 制度文化特色词 | 第28-29页 |
(三) 行为文化特色词 | 第29-30页 |
(四) 心态文化特色词 | 第30-32页 |
三、《牧典》中文化特色词目的收词及分类 | 第32-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注释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文化特色词目的释义 | 第38-57页 |
一、文化特色词目的基本释义法 | 第38-42页 |
(一) 异化译法 | 第39-41页 |
(二) 归化译法 | 第41-42页 |
二、文化特色词目的仿造释义法 | 第42-45页 |
三、文化特色词目释义的补偿法 | 第45-46页 |
(一) 双语词典系统性特征补偿法 | 第45-46页 |
(二) 例证法 | 第46页 |
四、汉俄词典文化特色词目的释义模式 | 第46-55页 |
(一) 名词性文化特色词目的释义模式 | 第47-52页 |
(二) 动词短语释义模式 | 第52-53页 |
(三) 典故的释义模式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页 |
注释 | 第55-57页 |
第四章 文化特色词目释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第57-65页 |
一、存在问题 | 第57-62页 |
(一) 注释有误的释文 | 第57-60页 |
(二) 注释不充分的释文 | 第60-62页 |
二、解决方案 | 第62-64页 |
(一) 针对注释有误的释文 | 第62-63页 |
(二) 针对注释不充分的释文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页 |
注释 | 第64-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