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部分”量词的认知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绪论 | 第10-17页 |
| 一、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5页 |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 四、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 | 第16-17页 |
| 第一章“部分”量词的界定和分类 | 第17-26页 |
| 一、“部分”量词的界定 | 第17-21页 |
| (一)界定依据 | 第17-20页 |
| (二)界定标准 | 第20-21页 |
| 二、“部分”量词的分类 | 第21-26页 |
| (一)常规类“部分”量词 | 第21-22页 |
| (二)次常规类“部分”量词 | 第22-24页 |
| (三)非常规类“部分”量词 | 第24-26页 |
| 第二章“部分”量词的属性阐释 | 第26-36页 |
| 一、“部分”量词本身具有的属性 | 第26-31页 |
| (一)外向属性 | 第26-29页 |
| (二)内向属性 | 第29-31页 |
| 二、从中心词看“部分”量词的属性 | 第31-36页 |
| (一)整体属性 | 第31-33页 |
| (二)内部属性 | 第33-36页 |
| 第三章“部分”量词内部成员的认知分析 | 第36-47页 |
| 一、“节”和“截” | 第36-42页 |
| (一)“节”的认知分析 | 第36-38页 |
| (二)“截”的认知分析 | 第38-40页 |
| (三)二者的比较分析 | 第40-42页 |
| 二、“分”和“成” | 第42-47页 |
| (一)“分”的认知分析 | 第42-43页 |
| (二)“成”的认知分析 | 第43-44页 |
| (三)二者的比较分析 | 第44-47页 |
| 第四章“部分”量词和其他量词的认知比较 | 第47-53页 |
| 一、“部分”量词和个体量词的比较 | 第47-48页 |
| (一)量词含数的差异 | 第47-48页 |
| (二)认知参照点的差异 | 第48页 |
| 二、“部分”量词和集合量词的比较 | 第48-50页 |
| (一)表量特点上的差异 | 第48-49页 |
| (二)认知扫描方式的差异 | 第49-50页 |
| 三、“部分”量词和相乘类复合量词的比较 | 第50-53页 |
| (一)构成模式的差异 | 第50-51页 |
| (二)认知象似性的差异 | 第51-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后记 | 第57-58页 |
| 个人简历 | 第58-59页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