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的背景、问题和意义 | 第10-14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3页 |
·学案导学实施的作用 | 第10页 |
·国内学案导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10-11页 |
·学案导学实施的必要性 | 第11-13页 |
·物理学习能力的界定 | 第13-14页 |
·学习能力的内涵 | 第13-14页 |
·物理学习能力的评价指标 | 第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 | 第15-20页 |
·导学案与学案导学之间的关系 | 第15页 |
·导学案的含义 | 第15页 |
·学案导学的含义 | 第15页 |
·学案导学的特点 | 第15-17页 |
·设计“导学案”的前期准备工作 | 第17-20页 |
·导学案内部之间的逻辑关系 | 第17-18页 |
·以“课时”为基本单位编制导学案 | 第17页 |
·每课“导学案”内部的逻辑关系 | 第17-18页 |
·重点设计 | 第18-20页 |
·学习目标的设计方法 | 第18页 |
·学习方式的选择方法 | 第18-19页 |
·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与经验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方案的基本研究方法及实施流程 | 第20-23页 |
·整体方案介绍 | 第20页 |
·导学案的设计流程 | 第20-21页 |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对比方法 | 第21页 |
·评价方式的设计方案 | 第21-23页 |
·知识掌握层面的评价 | 第21页 |
·学生学习素养方面的评价 | 第21-22页 |
·教师业务提升的评价 | 第22-23页 |
第四章 实验研究过程 | 第23-32页 |
·问题与假设 | 第23页 |
·问题 | 第23页 |
·假设 | 第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样本确定 | 第24页 |
·实验的变量 | 第24-25页 |
·自变量 | 第24页 |
·实验的因变量 | 第24页 |
·无关变量及控制方法 | 第24-25页 |
·测量工具 | 第25页 |
·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第25页 |
·实验步骤 | 第25页 |
·研究过程 | 第25-32页 |
·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高二年级阶段的研究过程 | 第25-31页 |
·本阶段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实施导学模式对实验班的要求 | 第26-27页 |
·学案导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流程 | 第27页 |
·部分模块教学设计及学案示例 | 第27-31页 |
·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高三年级完成报告阶段的过程 | 第31-32页 |
·调整实验方式的原因 | 第31页 |
·在本阶段我所做的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第五章 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32-48页 |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2-43页 |
·知识层面的分析 | 第32-34页 |
·实验前后两个班级物理学习成绩方面的比较 | 第32-33页 |
·知识层面的数据分析结果 | 第33-34页 |
·有关于科学素养的问卷调查结果 | 第34-43页 |
·实验结论与讨论 | 第43-46页 |
·对学生的提升作用 | 第43-45页 |
·对教师的专业提高 | 第45-46页 |
·实验反思与不足 | 第46-47页 |
·教学建议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1 | 第50-54页 |
附录2 | 第54-55页 |
附录3 | 第55-75页 |
附录4 | 第75-77页 |
附录5 | 第77-79页 |
附录6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