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文本细读与中学散文教学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第一章 新课改下中学散文教学现状 | 第14-19页 |
第一节 中学散文教师备课现状 | 第14-15页 |
一、 人云亦云,缺乏创造性 | 第14-15页 |
二、 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 第15页 |
三、 忽视重点,面面俱到 | 第15页 |
第二节 中学散文课堂教学现状 | 第15-19页 |
一、 合作探究的滥用 | 第16页 |
二、 舍弃文本的拓展延伸 | 第16-17页 |
三、 “过火”的人文化探讨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文本细读为中学散文教学开辟新的路径 | 第19-24页 |
第一节 文本细读理论溯源 | 第19-20页 |
第二节 语文阅读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 | 第20页 |
第三节 文本细读契合新课改散文教学精神 | 第20-24页 |
一、 散文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二、 文本细读应用于中学散文教学的意义 | 第21-24页 |
第三章 中学散文教学文本细读方法研究 | 第24-31页 |
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师文本细读方法 | 第24-26页 |
一、 潜心静气,吃透文本 | 第24-25页 |
二、 拓宽视野,积累理论知识和课外素材 | 第25-26页 |
三、 灵活变通,探索解读文本的新途径 | 第26页 |
第二节 中学散文教学文本细读的误区 | 第26-29页 |
一、 误区一:单向的教师细读 | 第27-28页 |
二、 误区二:肢解文本的细读 | 第28页 |
三、 误区三:“脱轨”的多元化细读 | 第28-29页 |
第三节 中学散文教学文本细读的基本方法 | 第29-31页 |
一、 读:反复吟咏,感悟文本的原汁原味 | 第29-30页 |
二、 品:辨析比较,品味文本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 | 第30页 |
三、 思:解读关键句,把握文本思想内涵 | 第30-31页 |
第四章 中学散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分类探索 | 第31-42页 |
第一节 写景抒情性散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分析 | 第31-34页 |
一、 抓住独特词语和修辞方法,感受语言之美 | 第31-32页 |
二、 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情感之美 | 第32-33页 |
三、 通过描述、想象、绘画等方式,感受画面之美 | 第33-34页 |
第二节 记人叙事性散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分析 | 第34-36页 |
一、 梳理记叙要点 | 第35页 |
二、 分析人物形象 | 第35页 |
三、 体会文本情感 | 第35-36页 |
四、 读写结合,课外练笔 | 第36页 |
第三节 议论哲理性散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分析 | 第36-38页 |
第四节 先秦诸子散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分析 | 第38-42页 |
一、 紧密结合其文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言基本功 | 第38-39页 |
二、 深入文本,感受先秦诸子散文的艺术魅力 | 第39-41页 |
三、 将经典与现实相结合,思考先秦诸子的现代价值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