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7页 |
引言 | 第7-13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第8-9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四) 研究价值与方法 | 第12-13页 |
一、科南特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产生的渊源 | 第13-17页 |
(一) 冷战时期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 | 第13-14页 |
(二) 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产生的个人因素 | 第14-17页 |
二、科南特教育机会均等思想的主要观点 | 第17-28页 |
(一) 通识教育中的教育机会均等思想 | 第17-21页 |
1. 通识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7页 |
2. 通识教育是政局稳定与意识形态同一的有力保障 | 第17-21页 |
(二) 英才教育中的教育机会均等思想 | 第21-24页 |
1. 英才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21页 |
2. 英才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冷战和建立理想的无阶级社会 | 第21-24页 |
(三) 综合中学中的教育机会均等思想 | 第24-28页 |
1. 综合中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24-25页 |
2. 综合中学是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有力工具 | 第25-28页 |
三、科南特教育机会均等思想评价 | 第28-31页 |
(一) 科南特教育机会均等思想的优点 | 第28-29页 |
1. 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教育的公平 | 第28页 |
2. 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 第28-29页 |
3. 为"英才教育"提供了新途径 | 第29页 |
(二) 科南特教育机会均等思想的不足 | 第29-31页 |
1. 不够重视女子教育 | 第29页 |
2. 没有深入研究黑人教育问题 | 第29-31页 |
四、科南特教育机会均等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 第31-34页 |
(一) 开创多元化的义务教育 | 第31-32页 |
(二) 公平竞争下的尖端人才培养 | 第32页 |
(三) 依据能力的选修课制度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后记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