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导论 | 第11-35页 |
| ·问题的缘起 | 第1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2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 ·文献评述 | 第25-26页 |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6-30页 |
| ·志愿者 | 第26-28页 |
| ·评价 | 第28页 |
| ·组织发展 | 第28-29页 |
| ·评价体系 | 第29-30页 |
|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 ·访谈法 | 第31页 |
| ·观察法 | 第31页 |
| ·对文本资料的收集 | 第31页 |
|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31-33页 |
| ·理论意义 | 第31-32页 |
| ·实践意义 | 第32-33页 |
| ·研究的效度、信度与推广度的问题 | 第33-34页 |
| ·效度问题 | 第33页 |
| ·信度问题 | 第33-34页 |
| ·推广度问题 | 第34页 |
| ·伦理道德问题 | 第34-35页 |
| 2 组织评价与激励的相关理论 | 第35-40页 |
| ·关于评价 | 第35页 |
| ·关于评价体系 | 第35-38页 |
| ·评价的主客体 | 第36-37页 |
| ·评价目的 | 第37页 |
| ·评价原则 | 第37页 |
| ·评价方法 | 第37-38页 |
| ·评价结果的反馈 | 第38页 |
| ·激励的相关理论 | 第38-40页 |
| 3 青年志愿者组织发展评价的现状-----一个个案调查 | 第40-63页 |
| ·四川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基本情况 | 第40-42页 |
| ·四川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现有的评价体系 | 第42-52页 |
| ·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 | 第45-47页 |
| ·评价目的 | 第47-48页 |
| ·评价原则 | 第48-49页 |
| ·评价方法 | 第49-51页 |
| ·评价结果的反馈 | 第51-52页 |
| ·四川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评价的制度规定——对制度文本的分析 | 第52-53页 |
| ·相关活动的评价记录 | 第53-58页 |
| ·“恼火”的简报 | 第53-56页 |
| ·注重评分 | 第56-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58-63页 |
| ·现有的评价主客体单一 | 第58页 |
| ·评价方法表面化 | 第58-59页 |
| ·对活动缺少一个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 | 第59-61页 |
| ·对志愿组织活动的评价缺乏完整性 | 第59页 |
| ·缺少组织活动事前的评价 | 第59-60页 |
| ·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评价单纯依靠活动后期的反馈 | 第60页 |
| ·组织对评价结果的反馈不健全 | 第60-61页 |
| ·激励机制不完善 | 第61-63页 |
| 4 对案例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评价体系的思考 | 第63-70页 |
| ·建构一个相对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 第63-64页 |
| ·合理的评价能够加强对志愿组织的管理 | 第63-64页 |
| ·激发志愿者的潜能,提高志愿者的素质 | 第64页 |
| ·通过评价,以达到激励的作用 | 第64页 |
| ·如何建构一个相对合理的评价体系 | 第64-67页 |
| ·评价体系的主客体要全面 | 第65-66页 |
| ·评价目的要明确 | 第66页 |
| ·对志愿服务的评价要全面 | 第66-67页 |
| ·评价与激励有效结合 | 第67-70页 |
| ·制定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 第68-69页 |
| ·在激励中,重视大学生个人心理的满足 | 第69页 |
| ·建立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社会支持网络 | 第69页 |
| ·引入科学的管理机制 | 第69-70页 |
| 5 结语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附录 | 第74-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