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刊杂剧三十种》兼语句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一、绪论 | 第11-19页 |
1、《杂剧》概况 | 第11-13页 |
·《杂剧》的版本 | 第11-12页 |
·《杂剧》的文体特点 | 第12页 |
·《杂剧》口语化特征 | 第12-13页 |
·《杂剧》的语料价值 | 第13页 |
2、《杂剧》语法研究现状与兼语句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杂剧》语法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兼语句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关于兼语句存废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关于兼语句结构特点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3、本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 第16-17页 |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4、兼语句的界定与《杂剧》兼语句的分类 | 第17-19页 |
·兼语句的界定 | 第17-18页 |
·兼语句与兼语式 | 第17页 |
·兼语句的界定 | 第17-18页 |
·兼语句与连动句、双宾语的区别 | 第18页 |
·《杂剧》兼语句的分类 | 第18-19页 |
二、致使命令类兼语句 | 第19-33页 |
1、致使义兼语句 | 第19-25页 |
·致使义兼语动词系统 | 第19-20页 |
·致使义兼语动词使用情况 | 第20-25页 |
·致使义兼语句句法特点 | 第25页 |
2、命令义兼语句 | 第25-31页 |
·命令义兼语动词系统 | 第25-26页 |
·命令义兼语动词使用情况 | 第26-31页 |
·命令义兼语句句法特点 | 第31页 |
3、小结 | 第31-33页 |
三、情感表达类兼语句 | 第33-39页 |
1、积极情态义兼语句 | 第33-36页 |
·积极情态义兼语动词系统 | 第33页 |
·积极情态义兼语动词使用情况 | 第33-35页 |
·积极情态义兼语句句法特点 | 第35-36页 |
2、消极情态义兼语句 | 第36-38页 |
·消极情态义兼语动词系统 | 第36页 |
·消极情态义兼语动词使用情况 | 第36-37页 |
·消极情态义兼语句句法特点 | 第37-38页 |
3、小结 | 第38-39页 |
四、助领伴随类兼语句 | 第39-47页 |
1、助领义兼语句 | 第39-43页 |
·助领义兼语动词系统 | 第39-40页 |
·助领义兼语动词使用情况 | 第40-42页 |
·助领义兼语句句法特点 | 第42-43页 |
2、伴随义兼语句 | 第43-46页 |
·伴随义兼语动词系统 | 第43页 |
·伴随义兼语动词使用情况 | 第43-45页 |
·伴随义兼语句句法特点 | 第45-46页 |
3、小结 | 第46-47页 |
五、取予、称封、存现类兼语句 | 第47-55页 |
1、取予类兼语句 | 第47-49页 |
·取予类兼语动词系统 | 第47页 |
·取予类兼语动词使用情况 | 第47-49页 |
·取予类兼语句句法特点 | 第49页 |
2、称封类兼语句 | 第49-52页 |
·称封类兼语动词系统 | 第49-50页 |
·称封类兼语动词使用情况 | 第50-51页 |
·称封类兼语动句句法特点 | 第51-52页 |
3、存现类兼语句 | 第52-55页 |
·存现类兼语动词系统 | 第52页 |
·存现类兼语动词使用情况 | 第52-53页 |
·存现类兼语动句句法特点 | 第53-55页 |
六、结语 | 第55-59页 |
1、《杂剧》兼语句的句法特点 | 第55-56页 |
·《杂剧》兼语句的句法成分 | 第55页 |
·《杂剧》兼语句的否定式 | 第55-56页 |
·《杂剧》兼语句的疑问式 | 第56页 |
·《杂剧》兼语句套叠使用 | 第56页 |
2、《杂剧》兼语句的语义特点 | 第56-57页 |
3、《杂剧》兼语句的语用特点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