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与村寨财富--曼班老寨布朗族南传佛教实践中的礼物流动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导论 | 第8-36页 |
一、研究主题的确定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回顾 | 第9-23页 |
(一) 人类学领域中的礼物研究 | 第9-17页 |
(二) 南传佛教与布朗族研究回顾 | 第17-22页 |
(三) 研究现状分析 | 第22-23页 |
三、问题提出和逻辑思路 | 第23-25页 |
四、进入高山深处的田野 | 第25-36页 |
(一) 茶祖“濮人” | 第25-28页 |
(二) 曼班老寨概况 | 第28-33页 |
(三) 曼班老寨的茶叶 | 第33-36页 |
第一章 :曼班老寨的南传佛教信仰 | 第36-53页 |
一、佛教兴衰与村寨历史 | 第36-40页 |
(一) 文革灭佛与第一次村寨搬迁 | 第36-37页 |
(二) 佛教恢复与第二次村寨搬迁 | 第37-38页 |
(三) 缅寺被烧与第三次村寨搬迁 | 第38-39页 |
(四) 缅寺的社会功能 | 第39-40页 |
二、佛教实践与村寨人员结构 | 第40-53页 |
(一) 年龄组 | 第40-45页 |
(二) 僧伽与俗众 | 第45-48页 |
(三) 村寨权威 | 第48-53页 |
第二章 :佛教实践中的观念图式与送出礼物 | 第53-73页 |
一、作为观念图式的功德 | 第53-66页 |
(一) 南传佛教中的功德 | 第53-54页 |
(二) 曼班人的功德观 | 第54-57页 |
(三) 功德与送出礼物 | 第57-66页 |
二、礼物的分类 | 第66-73页 |
(一) 供应性的礼物 | 第67-69页 |
(二) 表达性的礼物 | 第69-71页 |
(三) 工具性的礼物 | 第71-73页 |
第三章 :曼班的礼物送出与村寨财富 | 第73-101页 |
一、曼班的单向礼物送出 | 第73-79页 |
(一) 礼物研究中的回礼 | 第73-74页 |
(二) 曼班的佛教实践与单向礼物送出 | 第74-79页 |
二、礼物的回溯 | 第79-86页 |
(一) 食物的回溯 | 第80-83页 |
(二) 钱财的回溯 | 第83-85页 |
(三) 其他礼物的回溯:蜡条、帕萨 | 第85-86页 |
三、礼物回溯中的社会财富再分配 | 第86-98页 |
(一) 互换分享 | 第87-89页 |
(二) 家户财富调节 | 第89-91页 |
(三) 集体分享 | 第91-94页 |
(四) 集体共有支配 | 第94-98页 |
四、礼物回溯中的性别失衡 | 第98-101页 |
(一) 礼物回溯的男性享用与女性旁观 | 第98-100页 |
(二) 礼物回溯与女性宗教实践 | 第100-101页 |
第四章 :现代性与佛教实践中的礼物变迁 | 第101-116页 |
一、普洱茶与曼班老寨的现代性 | 第101-104页 |
二、曼班的现代性表征 | 第104-110页 |
(一) 村民生活的变化 | 第104-105页 |
(二) 茶叶市场经济中的僧伽 | 第105-110页 |
三、宗教实践中礼物流动的现代性困境 | 第110-116页 |
(一) 僧伽与村民礼物观念的变化 | 第110-112页 |
(二) 礼物意义的社会再造 | 第112-116页 |
结语:礼物流动作为财富分配 | 第116-120页 |
一、礼物作为人的观念延伸 | 第116-118页 |
二、礼物作为社会财富再分配 | 第118-120页 |
附录一:我的田野经历和反思 | 第120-125页 |
附录二:文中布朗语词汇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4页 |
英文参考文献 | 第127-128页 |
中文参考文献 | 第128-134页 |
后记 | 第134-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