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水产加工工业论文--水产制品的标准与检验论文

鱼类蛋白质的双向电泳比较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1章 鱼类蛋白质的双向电泳比较研究第13-71页
 第一节 引言第13-22页
   ·鱼肉品质及其评价第13-16页
     ·鱼类资源第13页
     ·鱼肌肉蛋白质的组成第13-14页
     ·鱼肉品质评价第14-16页
   ·蛋白质组学技术第16页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鱼类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第16-19页
     ·鱼类物种的鉴定第16-17页
     ·鱼肉鲜度品质的评价第17页
     ·鱼肉的生物化学组成分析第17-18页
     ·鱼类产品贮藏加工过程变化研究第18-19页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思路第19-22页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9-20页
     ·实验研究策略及技术路线第20-22页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2-39页
   ·前言第22-23页
   ·材料与仪器第23-39页
     ·实验样品第23页
     ·主要试剂第23-24页
     ·主要仪器第24-25页
     ·主要试剂配制第25-27页
     ·样品制备第27-28页
     ·海水鱼肌肉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第28-33页
     ·淡水鱼肌肉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第33-35页
     ·海水鱼与淡水鱼的生化指标,质构参数,色差参数与组织微结构的对比第35-39页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第39-58页
   ·海水鱼肌肉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第39-47页
     ·样品处理第39页
     ·IPG胶条的选择第39-40页
     ·蛋白质的定量第40-41页
     ·裂解液的组成第41页
     ·上样量的确定第41-43页
     ·样品的水化上样方式第43-44页
     ·等电聚焦程序的优化第44页
     ·第二向SDS-PAGE凝胶浓度的优化第44-45页
     ·染色第45-47页
   ·淡水鱼肌肉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第47-50页
     ·裂解液成分的优化第47-48页
     ·上样量的优化第48-49页
     ·等电聚焦程序的优化第49-50页
   ·海水鱼与淡水鱼的双向图谱的对比第50-54页
     ·海水鱼与淡水鱼共同拥有的点第51-52页
     ·大黄鱼与鲈鱼共同拥有的蛋白质点第52-53页
     ·大黄鱼,鲈鱼,草鱼和鲫鱼的肌肉蛋白质2-DE图谱的对比模式图第53-54页
   ·海水鱼与淡水鱼的生化指标,质构参数,色差参数和组织微结构对比第54-58页
     ·海水鱼与淡水鱼的生化指标比较第54-55页
     ·海水鱼与淡水鱼的质构参数比较第55页
     ·海水鱼与淡水鱼的色差参数比较第55-56页
     ·海水鱼和淡水鱼的肌肉纤维组织比较第56-58页
 第四节 讨论第58-69页
   ·四种鱼的简介第58页
   ·海水鱼肌肉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第58-62页
     ·IPG胶条的选择第58页
     ·裂解液的组成第58-59页
     ·上样量对17 cm pH 5-8 IPG胶条电泳图谱的影响第59-60页
     ·样品水化上样方式第60页
     ·等电聚焦程序对双向电泳图谱的影响第60-61页
     ·第二向SDS-PAGE凝胶浓度第61页
     ·染色第61-62页
   ·淡水鱼的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第62-65页
     ·淡水鱼裂解液成分的优化第62页
     ·淡水鱼上样量的优化第62-63页
     ·淡水鱼等电聚焦程序的优化第63页
     ·海水鱼与淡水鱼的双向电泳图谱对比第63-64页
     ·海水鱼与淡水鱼双向电泳模式图的对比第64-65页
   ·淡水鱼与海水鱼的生化参数,质构参数,色差参数与组织微结构的对比第65-69页
     ·海水鱼与淡水鱼的质构参数比较第65-66页
     ·海水鱼与淡水鱼的肌肉色差参数比较第66-67页
     ·淡水鱼与海水鱼的组织微结构的比较第67-69页
 第五节 总结,创新和研究展望第69-71页
   ·总结第69-70页
   ·创新第70页
   ·研究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9页
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汇率波动对FDI的影响--基于浙江省的数据
下一篇:智舌与智鼻技术在椰子汁品牌辨识与稳定性考察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