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5页 |
| 縮略语表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7-36页 |
| 1 真菌毒素污染物 | 第17-27页 |
| ·引言 | 第17页 |
| ·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 ·黄曲霉毒素B1和M1(AFB1和AFM1) | 第18-20页 |
|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 | 第20-21页 |
| ·赭曲霉毒素A(OTA) | 第21页 |
| ·T-2毒素(T-2) | 第21-22页 |
| ·玉米赤霉烯酮(ZEN) | 第22页 |
| ·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 | 第22-27页 |
| ·生物鉴定法 | 第24页 |
| ·化学分析法 | 第24页 |
| ·仪器分析法 | 第24-26页 |
| ·免疫分析法 | 第26-27页 |
| 2 生物芯片检测技术 | 第27-33页 |
| ·引言 | 第27-28页 |
| ·免疫芯片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 ·悬浮芯片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30-33页 |
| ·结论 | 第33页 |
|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33-36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3-34页 |
| ·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 ·免疫芯片法同时定量检测六种真菌毒素 | 第34页 |
| ·悬浮芯片法同时定量检测四种真菌毒素 | 第34-36页 |
| 第二章 同时检测六种真菌毒素的高通量免疫芯片技术研究 | 第36-6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7页 |
| ·材料 | 第37-38页 |
| ·主要仪器 | 第37页 |
| ·主要试剂 | 第37-38页 |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8页 |
| ·方法 | 第38-47页 |
| ·芯片种类、点样方式的选择及探针点样条件的优化 | 第38页 |
| ·六种真菌毒素完全抗原最佳工作浓度的优化 | 第38-43页 |
| ·六种真菌毒素单抗最佳工作浓度的优化 | 第43-44页 |
| ·各真菌毒素完全抗原与各单抗的特异性检测 | 第44页 |
| ·六种真菌毒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4-47页 |
| ·实际样品的加标检测 | 第4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9页 |
| ·芯片种类、点样方式的确定及探针点样条件的优化结果 | 第47-49页 |
| ·六种真菌毒素完全抗原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49-53页 |
| ·AFT-BSA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49-50页 |
| ·AFM1-BSA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50-51页 |
| ·DON-BSA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51-52页 |
| ·OTA-OVA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52页 |
| ·T-2-BSA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52-53页 |
| ·ZEN-BSA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53页 |
| ·六种真菌毒素单抗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53-56页 |
| ·AFT-Ab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53-54页 |
| ·AFM1-Ab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54页 |
| ·DON-Ab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54-55页 |
| ·OTA-Ab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55页 |
| ·T-2-Ab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55-56页 |
| ·ZEN-Ab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56页 |
| ·各真菌毒素完全抗原与各单抗的特异性检测结果 | 第56-57页 |
| ·六种真菌毒素标准曲线的绘制结果 | 第57-59页 |
| ·实际样品的加标检测结果 | 第59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9-61页 |
| 第三章 同时检测玉米和花生中四种真菌毒素的悬浮芯片技术研究 | 第61-9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2-76页 |
| ·材料 | 第62-63页 |
| ·主要仪器与器材 | 第62页 |
| ·主要试剂 | 第62-63页 |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63页 |
| ·方法 | 第63-76页 |
| ·各真菌毒素完全抗原与羧基化荧光微球的偶联 | 第63-64页 |
| ·单组份分析的悬浮芯片法的探索 | 第64-66页 |
| ·多组分分析的悬浮芯片法的探索 | 第66-70页 |
| ·同时检测玉米和花生中各真菌毒素的悬浮芯片法的探索 | 第70-72页 |
| ·方法比对实验 | 第72-7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97页 |
| ·包被微球的读数 | 第76-78页 |
| ·单组份分析的悬浮芯片法的建立 | 第78-83页 |
| ·各真菌毒素单抗与Sec-Ab工作浓度的棋盘优化结果 | 第78-81页 |
| ·各真菌毒素单通道标准曲线的绘制结果 | 第81-83页 |
| ·多组份分析的悬浮芯片法的建立 | 第83-88页 |
| ·各真菌毒素单抗与Sec-Ab工作浓度同时棋盘优化的结果 | 第83-84页 |
| ·四种真菌毒素的完全抗原与单抗的特异性检测结果 | 第84-85页 |
| ·试剂加入方式的确定 | 第85-87页 |
| ·四种真菌毒素多通道标准曲线的绘制结果 | 第87-88页 |
| ·同时检测玉米和花生中各真菌毒素的悬浮芯片方法的建立 | 第88-91页 |
| ·实际样品前处理的探索结果 | 第88-90页 |
| ·实际样品检测时标准曲线的绘制结果 | 第90-91页 |
| ·方法比对的研究结果 | 第91-97页 |
| ·HPLC法检测四种真菌毒素的结果 | 第91-94页 |
| ·方法准确度和重复性的检验结果 | 第94-97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97-99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5页 |
| 1 主要结论 | 第99-102页 |
| ·免疫芯片方面的结论 | 第99-100页 |
| ·芯片种类、点样方式的确定及探针点样条件的优化结果 | 第99页 |
| ·六种真菌毒素完全抗原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99页 |
| ·六种真菌毒素单抗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99页 |
| ·各真菌毒素完全抗原与各单抗的特异性检测结果 | 第99-100页 |
| ·六种真菌毒素标准曲线的绘制结果 | 第100页 |
| ·实际样品的加标检测结果 | 第100页 |
| ·悬浮芯片方面的结论 | 第100-102页 |
| ·包被微球的读数结果 | 第100页 |
| ·单组份分析的悬浮芯片法的建立 | 第100-101页 |
| ·多组份分析的悬浮芯片法的建立 | 第101页 |
| ·同时检测玉米和花生中各真菌毒素的悬浮芯片方法的建立 | 第101-102页 |
| ·方法比对的研究结果 | 第102页 |
| 2 展望 | 第102-105页 |
| ·免疫芯片研究方面 | 第102-103页 |
| ·悬浮芯片研究方面 | 第103-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6页 |
| 附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