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S | 第12-17页 |
导论 文学理论与文化、艺术的客观关系及问题提出 | 第17-39页 |
第一节 文化与艺术概念的界定 | 第17-23页 |
第二节 从文化与艺术维度进行文学理论建构命题的提出 | 第23-32页 |
一、对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历程的纲要性梳理 | 第23-26页 |
二、基于与文化、艺术关系演进考察的文学理论建构设想的提出 | 第26-32页 |
第三节 论文的基本观点与研究方法 | 第32-35页 |
一、论题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32-33页 |
二、研究目标 | 第33-34页 |
三、理论方法 | 第34-35页 |
四、基本结构及思路 | 第35-39页 |
第一章 文学理论与文化、艺术关系的古典形态 | 第39-58页 |
第一节 价值层:文化传统与古代文论的基本关系 | 第40-44页 |
第二节 文本层:以文本为中介的文化传统与文论演进的非对称互动 | 第44-48页 |
第三节 艺术层:文化传统规约下古代文论与艺术传统的次生关系 | 第48-58页 |
第二章 现代性转型过程中文学理论与文化、艺术关系的调整 | 第58-80页 |
第一节 中西冲突: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 第60-66页 |
第二节 艺术融合:以文学为代表的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 | 第66-71页 |
第三节 范式新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生成 | 第71-76页 |
第四节 文学理论与文化、艺术关系的现代性调整 | 第76-80页 |
第三章 五四以来文学理论与文化、艺术关系的演进考察及其启示 | 第80-106页 |
第一节 1919—1949:从文化、艺术视域看奠基期文学理论的发展 | 第81-88页 |
第二节 1949-1978:文学理论与文化、艺术关系的当代特征 | 第88-96页 |
第三节 1978—2000:二十世纪末文学理论繁荣发展的内在机制 | 第96-103页 |
第四节 文学理论与文化、艺术关系的嬗变及其启示 | 第103-106页 |
第四章 新世纪大众文化转型及审美泛化背景下文学理论的困境与危机 | 第106-129页 |
第一节:大众文化的发生回顾与转型 | 第107-113页 |
第二节 大众文化转型背景下文学的泛文化转向 | 第113-116页 |
第三节 价值选择与文学性坚守:泛文化后文学的应对举措 | 第116-121页 |
第四节 审美泛化命题的提出及其评价 | 第121-129页 |
第五章 基于与文化、艺术关系演进考察的文学理论建构设想 | 第129-160页 |
第一节 从文化维度进行文学理论建构的设想 | 第131-148页 |
一、重建与文化的关系,是文学理论意识形态属性、文化属性的必然要求 | 第132-135页 |
二、建立与不同文化形态的多元化、多层化联系是增强文学理论现实性、时代性、实践性品格的关键 | 第135-142页 |
三、重建与文化的关系是建设民族化文学理论的重要实现途径及方式 | 第142-148页 |
第二节 从艺术维度进行文学理论建构的设想 | 第148-160页 |
一、坚持建构的艺术标准是文学理论维护学科主体性、合法性的基础 | 第148-155页 |
二、艺术审美新元素的阐释与内化:文学理论建构的重要使命 | 第155-157页 |
三、审美教育对于从艺术维度进行文学理论建构的重要技术、体制补充价值 | 第157-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71页 |
致谢 | 第171-17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3-17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