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 ·概述 | 第11-12页 |
| ·分子印迹技术 | 第12-14页 |
|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原理 | 第12页 |
|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发展方向 | 第13-14页 |
| ·内电解法 | 第14-19页 |
| ·内电解法反应机理 | 第14-16页 |
| ·内电解法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内电解法发展方向 | 第19页 |
| ·Fenton法 | 第19-26页 |
| ·Fenton氧化法反应机理 | 第20-22页 |
| ·Fenton氧化法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 ·Fenton氧化法发展方向 | 第26页 |
|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6-29页 |
| ·课题来源 | 第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研究意义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的制备及分离富集效能研究 | 第29-36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 ·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 ·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5页 |
| ·阿特拉津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机理 | 第32-33页 |
| ·溶剂用量选择 | 第33页 |
| ·不同状态MIP结合能力比较 | 第33-34页 |
| ·MIP柱与C18柱的分离富集效果对比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增强型内电解法处理对硝基苯酚废水的研究 | 第36-49页 |
| ·引言 | 第36页 |
| ·实验部分 | 第36-40页 |
| ·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 | 第36-38页 |
| ·镀铜磁性粒子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 第38页 |
| ·实验装置 | 第38-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 ·分析方法 | 第4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8页 |
| ·镀铜磁性粒子的表征 | 第40-42页 |
| ·镀铜磁性粒子对对硝基苯酚的吸附性能 | 第42页 |
| ·铁屑与镀铜磁性粒子质量比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 ·磁场强度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初始pH值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曝气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45页 |
| ·Na_2SO_4投加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对比实验 | 第46-47页 |
| ·降解机理探讨 | 第47-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Fenton试剂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9页 |
| ·引言 | 第49页 |
|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 ·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 | 第49-50页 |
|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 ·分析方法 | 第5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8页 |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51-52页 |
| ·反应温度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 ·H_2O_2投加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 ·Fe~(2+)投加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54-56页 |
| ·初始pH值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 ·反应时间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增强型内电解_Fenton法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 | 第59-76页 |
| ·引言 | 第59页 |
| ·实验部分 | 第59-63页 |
| ·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 | 第59-61页 |
|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 ·分析方法 | 第62-6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3-74页 |
| ·镀铜磁性粒子对硝基苯类化合物废水的吸附性能 | 第63页 |
| ·增强型内电解法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63-70页 |
| ·增强型内电解_Fenton法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70-73页 |
| ·增强型内电解_Fenton法与两种单独方法效果对比 | 第73-74页 |
| ·增强型内电解_Fenton法与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效果对比 | 第74页 |
| ·小结 | 第74-7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