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玉篇》编纂体例整理与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一、课题来源 | 第9-10页 |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四、理论原则及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新修玉篇》概说 | 第13-17页 |
一、邢准其人 | 第13页 |
二、成书渊源 | 第13-17页 |
第三章 《新修玉篇》编纂体例总则 | 第17-21页 |
第四章 《新修玉篇》编纂体例细则(上) | 第21-38页 |
第一节 《新修玉篇》的收字体例 | 第21-31页 |
一、单字的排列次序 | 第21-22页 |
二、新增字的体例 | 第22-24页 |
三、异体字的体例 | 第24-31页 |
第二节 《新修玉篇》的注音体例 | 第31-38页 |
一、注音方式 | 第31-34页 |
二、又音体例 | 第34-37页 |
三、辅助的注音方式 | 第37-38页 |
第五章 《新修玉篇》编纂体例细则(下) | 第38-58页 |
第一节 《新修玉篇》的释义体例 | 第38-51页 |
一、释义方式 | 第40-47页 |
二、术语体例 | 第47-51页 |
第二节 《新修玉篇》的引证体例 | 第51-58页 |
一、引证材料的分类 | 第51-55页 |
二、引证材料的使用方式 | 第55-58页 |
第六章 《新修玉篇》编纂体例的成就和不足 | 第58-64页 |
一、《新修玉篇》编纂体例的成就 | 第58-61页 |
二、《新修玉篇》编纂体例的不足 | 第61-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注释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