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对早期汉字的界定 | 第9-12页 |
·汉字的定义及其讨论 | 第9-12页 |
·早期汉字性质 | 第12页 |
·早期汉字产生的条件 | 第12-17页 |
·早期汉字产生的自身条件 | 第12-14页 |
·早期汉字产生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 | 第14-17页 |
第2章 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 第17-33页 |
·对汉字起源诸多说法的讨论和思考 | 第17-22页 |
·结绳说 | 第17-18页 |
·刻契说 | 第18页 |
·八卦说 | 第18-19页 |
·起"一"成文说 | 第19-20页 |
·仓颉造字说 | 第20页 |
·群众造字说 | 第20-21页 |
·原始图画说 | 第21-22页 |
·对汉字起源的渊源物的讨论和思考 | 第22-23页 |
·一元论 | 第22-23页 |
·二元论 | 第23页 |
·多元论 | 第23页 |
·对考古材料的讨论 | 第23-33页 |
·对刻符的讨论 | 第23-27页 |
·对岩画的讨论 | 第27-33页 |
第3章 有关汉字起源的考古材料的分析与思考 | 第33-56页 |
·对岩画的分析与思考 | 第33-36页 |
·对"文字画"和"图画字"的分析与思考 | 第36-39页 |
·"文字画"的分析与思考 | 第36-37页 |
·"图画字"的分析与思考 | 第37-39页 |
·对刻符的分析与思考 | 第39-56页 |
·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刻划符号的分析与思考 | 第39-42页 |
·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的分析与思考 | 第42-45页 |
·大汶口文化图像符号的分析与思考 | 第45-50页 |
·邹平丁公龙山文化陶书的分析与思考 | 第50-52页 |
·二里头文化刻划符号的分析与思考 | 第52-56页 |
第4章 龙山文化时期的社会形态及其对汉字产生的影响 | 第56-67页 |
·对龙山文化时期物质生产状况的考察 | 第56-61页 |
·农业生产方面 | 第56-58页 |
·手工业生产方面 | 第58-60页 |
·建筑物(城池、城市)方面 | 第60-61页 |
·对龙山文化时期上层建筑状况的考察 | 第61-65页 |
·宗教祭祀方面 | 第61-63页 |
·当时人们的智力水平和手的协作性方面 | 第63-64页 |
·巫的发展及其和文字创制的关系 | 第64-65页 |
·小结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