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音乐美学论文

论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之间的融合互补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绪论第8-12页
   ·研究现状第8-9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本文的框架结构及创新点第10-12页
第1章 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共同的理论基础及其在理论上的相通性第12-22页
   ·"和"——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共同的理论基础第12-16页
     ·"和"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产生及其基本内涵第12-13页
     ·儒道两家对"和"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发展第13-16页
   ·"中和"、"虚淡"——儒道两家在音乐审美意境上的相通性第16-22页
     ·儒家"中和"的音乐审美范畴第17-19页
     ·道家"虚淡"的音乐审美范畴第19-21页
     ·"中和"、"虚淡"在音乐审美实践中的统一第21-22页
第2章 儒道音乐美学思想在音乐审美实践中的互补性第22-29页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功能论——"乐与政通"第22-24页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审美论——"听之以气"第24-25页
   ·功能论和审美论的统一第25-29页
第3章 儒道音乐美学思想融合互补的历史分期第29-42页
   ·儒道音乐美学思想融合互补历史分期的理论探讨第29-30页
   ·儒道音乐美学思想融合互补的初期阶段(先秦至两汉)第30-33页
     ·《吕氏春秋》中儒道音乐美学思想的融合互补第30-31页
     ·《淮南子》中儒道音乐美学思想的融合互补第31-33页
   ·儒道音乐美学思想融合互补的展开阶段(魏晋)第33-38页
     ·阮籍的《乐论》第33-35页
     ·嵇康的《琴赋》和《声无哀乐论》第35-38页
   ·儒道音乐美学思想融合互补的大成阶段(宋至清)第38-42页
     ·释"淡和"第39-40页
     ·徐上瀛的《豀山琴况》第40-42页
结论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5页
致谢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INS/GPS组合导航系统研究
下一篇:关于“新民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