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0-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感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 第14-25页 |
一、“感性”内涵的多学科界定 | 第14-17页 |
二、感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 | 第17-19页 |
三、感性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 | 第19-25页 |
(一) 师生的生命参与性 | 第19-20页 |
(二) 课堂的开放生成性 | 第20-21页 |
(三) 情感的感染陶冶性 | 第21-23页 |
(四) 过程的活动实践性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感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功能与价值 | 第25-33页 |
一、感性语文课堂教学更符合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母语教学的内在要求 | 第25-27页 |
(一) 感性语文课堂教学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语文教学的人文传统 | 第25-27页 |
(二) 感性语文课堂教学体现了语文作为母语教学的本质特点 | 第27页 |
二、感性语文课堂教学有助于语文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 | 第27-30页 |
(一) 感性语文课堂教学在知识与能力上实现了理性与感性的兼顾 | 第28页 |
(二) 感性语文课堂教学在过程与方法上实现了学生的实践亲历性 | 第28-29页 |
(三) 感性语文课堂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实现了学生人格的提升 | 第29-30页 |
三、感性语文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30-33页 |
(一) 感性语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成为贴近生活的人 | 第30-31页 |
(二) 感性语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成为情感丰富的人 | 第31页 |
(三) 感性语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成为视野开阔的人 | 第31-32页 |
(四) 感性语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成为善于表达的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感性要素 | 第33-39页 |
一、汉字——感性经验的形象传达 | 第33-34页 |
二、词语——在具体情境中被感知的多变精灵 | 第34-35页 |
三、修辞——对语法超逻辑的积极破坏 | 第35-37页 |
四、文本——感性人生的诗意书写 | 第37页 |
五、表达——感性生命的个性化展现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感性过程——以《雨巷》教学为例 | 第39-52页 |
一、感知:营造纯净心境启发感觉触角 | 第39-43页 |
二、感染:激发联想想象构建心理图像 | 第43-47页 |
三、感悟:知人论世移情领悟百态人生 | 第47-50页 |
四、感化: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 第50-52页 |
结语 感性语文课堂教学之反思——感性与理性的合题 | 第52-53页 |
注释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目录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