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民族音乐研究论文

土家山歌:经验的生长与互动--重庆酉阳土家山歌教育功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导论第14-29页
 一、问题陈述第14-17页
 二、研究意义第17-19页
 三、范围与对象第19-20页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突破点第20-22页
 五、研究方法体系的建构第22-24页
 六、文献综述第24-27页
 七、研究过程与全文结构第27-29页
第一章 酉阳山歌拾贝第29-84页
 第一节 板溪工作实录及分析第30-34页
  一、板溪日志第30-31页
  二、所采原唱山歌举例及清单第31-34页
  三、工作分析第34页
 第二节 黑水工作实录及分析第34-40页
  一、黑水日志第34-38页
  二、所采集的山歌举例及清单:第38-39页
  三、工作分析第39-40页
 第三节 官清、背子坨工作实录及分析第40-48页
  一、官清、背子坨日志第40-46页
  二、所采原唱山歌举例及清单:第46-47页
  三、工作分析第47-48页
 第四节 后溪、酉水河、大溪工作实录与分析第48-67页
  一、后溪、酉水河日志第48-61页
  二、所采原唱山歌举例和清单:第61-64页
  三、工作分析第64-67页
 第五节 大溪边地贸易会工作实录及分析第67-71页
  一、大溪边地贸易会日志第67-69页
  二、花灯调唱词第69-71页
  三、工作分析第71页
 第六节 酉酬工作实录与分析第71-72页
  一、当日工作日志第71-72页
  二、工作分析第72页
 第七节 龚滩工作实录与分析第72-75页
  一、龚滩工作实录第72-74页
  二、所采原唱山歌举例与清单第74-75页
  三、工作分析第75页
 第八节 钟多工作实录与分析第75-84页
  一、钟多工作实录第75-79页
  二、所采山歌举例与清单第79-83页
  三、工作分析第83-84页
 资料清单第84页
第二章 酉阳土家族的民间文化生态概览第84-129页
 第一节 酉阳简介第84-90页
  一、酉阳的地域第84-85页
  二、酉阳的地貌第85-86页
  三、酉阳的气候第86-87页
  四、酉阳的人口及职业分布第87-90页
 第二节 土家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土家族的族源第90-103页
  一、关于土家族族源的概说和四种学术观点第90-91页
  二、潘光旦主导的"巴人后裔说"第91-103页
   (一)对"武陵蛮"的辨析以及"土家"与"瑶""苗""獠"的辨析第91-94页
   (二)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第94-103页
 第三节 土家族语言及教育民俗的概况第103-121页
  一、土家族的语言文字状况第104-108页
   (一)土家族的语言特征第104-106页
   (二)酉阳县的土家语状况第106-108页
  二、口传文化种类第108-121页
   (一)四种分类第108-112页
   (二)土家山歌类分第112-121页
 第四节 酉阳县土家民俗文化与山歌教育的关联第121-129页
  一、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第121-124页
   (一)什么是民俗第122-123页
   (二)风俗文化是土家族文化的核心第123-124页
   (三)民俗文化对社会教育方式选择的规定性第124页
  二、山歌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方式的合理性第124-129页
   (一)大教育与山歌教育方式第124-127页
   (二)"雷盖舞"故事的意义第127-129页
第三章 关于酉阳土家山歌教育功能的文化报告第129-208页
 第一节 作为土家文化经典表现的土家山歌第129-155页
  一、内容的特点最为生活化第129-133页
  二、方式最具普及性,容易接受,容易传播第133-148页
  三、民族个性的集中展现第148-155页
 第二节 土家社会教育的重要方式第155-187页
  一、传达民族的族群经验,强化民族认同第156-163页
  二、风俗的延续与族群经验的传承第163-174页
  三、指导角色认同,宣讲道德伦理第174-187页
 第三节 作为个体成长指导的土家山歌第187-201页
  一、歌声中的童年第188-190页
  二、青少年的社会化与山歌教育第190-197页
  三、中年时期的歌声与土家生活的主体内容第197-199页
  四、老年时期的歌声与传歌工作第199-201页
 第四节 现代生活中作为一种集体文化生活方式的土家山歌第201-208页
  一、钟多桃源广场的歌舞活动第201-203页
  二、乡村山歌的量与质第203-204页
  三、山歌普及与摆手舞的普及第204-208页
第四章 对酉阳土家山歌教育功能的评析第208-246页
 第一节 分析与评价酉阳土家山歌教育功能的理论体系建设第208-231页
  一、对中国传统的文教理论的引述和点评第209-215页
   (一)《原道》中的"文"与文的作用第209-211页
   (二)中国的社会教育理论——《尚书·尧典》《左传》《诗·大序》《诗经集注》第211-215页
  二、本研究采用的一些西方的教育理论第215-231页
   (一)李凯尔特与《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第215-218页
   (二)本尼迪克特与《文化模式》——文化类型学的启发第218-220页
   (三)杜威和《经验与教育》——"实用教育学"的启示第220-223页
   (四)卡西尔与《人论》——文化哲学的本体论意义第223-225页
   (五)M·盖尔曼与他的《夸克与美洲豹》——复杂理论的启发第225-227页
   (六)后现代教育观所给予的启发第227-231页
 第二节 酉阳土家山歌教育功能的识别与功能的实现第231-246页
  一、酉阳土家山歌教育功能的识别第231-237页
   (一)"教育自觉"的操作性概念与《论语》中关于"诗"的教育功能的标准第231-232页
   (二)酉阳土家山歌的类别划分第232-233页
   (三)对土家山歌中教育自觉意识的考察第233-237页
  二、酉阳土家山歌教育功能的实现第237-246页
   (一)教育活动的实施:情境中的对话与协作关系第238-240页
   (二)实施主体:参与创编第240-242页
   (三)课程知识:建构性与情境性第242-244页
   (四)土家山歌的自我评价:宽容而多元第244-246页
第五章.作为教育资源的土家山歌的开发利用第246-282页
 第一节 课程化开发第247-272页
  一、新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的核心思想第248-258页
   (一)"校本课程"的核心思想第249-250页
   (二)推广"校本课程"的实质是文化观念的创新第250-252页
   (三)在土家族地区基础教育中开展"校本课程"的必要性第252-256页
   (四)学校发展规划中的"校本课程"第256-258页
  二、酉阳相邻土家地区的"校本课程"实践第258-272页
   (一)在黔江开展的校本课程实践第259-262页
   (二)由案例说开第262-272页
 第二节 非课程化开发第272-282页
  一、建构主义的教育视角中的山歌教育第272-274页
  二、对"诗教传统"的开发与继承第274-282页
   (一)乡村中的山歌开发策略第275-278页
   (二)城镇中土家山歌教育功能的开发第278-282页
结语第282-284页
参考文献第284-288页
后记第288-291页

论文共2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性骚扰的民法规制
下一篇:物化和回灌法处理垃圾渗滤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