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结论 | 第1-18页 |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简介 | 第8-11页 |
·收费制式 | 第8-9页 |
·收费方式 | 第9-11页 |
·不停车收费系统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1-15页 |
·实施ETC 的意义 | 第11-12页 |
·ETC 在国外应用情况 | 第12-13页 |
·ETC 在我国应用简介 | 第13-14页 |
·组合式收费系统的提出及实例 | 第14-15页 |
·ETC 的发展趋势 | 第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组合式收费技术分析 | 第18-32页 |
·ETC 技术 | 第18-22页 |
·ETC 的工作方式 | 第18页 |
·ETC 系统的关键设备 | 第18-19页 |
·ETC 车道系统构成 | 第19-20页 |
·ETC 系统工作流程 | 第20页 |
·ETC 软件系统 | 第20-21页 |
·ETC 系统主要指标 | 第21-22页 |
·组合式收费技术方案的提出 | 第22-25页 |
·单片式ETC 系统面临的问题 | 第22页 |
·适合国情的组合式收费技术方案 | 第22-25页 |
·组合式收费系统功能流程 | 第25-27页 |
·组合式收费技术方案的实现 | 第27-32页 |
·技术前提 | 第27页 |
·运营架构条件 | 第27-30页 |
·实施方式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基于组合式收费广场的延误模型 | 第32-43页 |
·概述 | 第32-33页 |
·收费广场排队模型分析 | 第33-37页 |
·M/M/1/∞/∞排队系统 | 第33-34页 |
·M/M/C/∞/∞排队系统 | 第34-37页 |
·收费站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 第37-39页 |
·组合式收费广场的延误模型 | 第39-43页 |
·混合车道的平均延误计算 | 第39-40页 |
·ETC、MTC、MIX 组合时的延误及缴费车道选择模型 | 第40-41页 |
·ETC 与MTC 组合时的延误及缴费车道选择模型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组合式收费方式下的车道设计 | 第43-68页 |
·过渡时期交通流分析及收费广场规划设计 | 第43-45页 |
·过渡时期交通流的分析与车辆特征 | 第43-44页 |
·收费广场规划设计 | 第44-45页 |
·基于随机排队理论的收费车道数设计方法 | 第45-48页 |
·ETC 专用车道设计 | 第48-55页 |
·车道宽度设计 | 第48页 |
·ETC 车道行车速度的计算 | 第48-49页 |
·车道线形设计 | 第49-53页 |
·车道长度设计 | 第53-55页 |
·组合式收费车道设计 | 第55-68页 |
·组合式收费系统方案一 | 第55-60页 |
·组合式收费系统方案二 | 第60-62页 |
·组合式收费系统方案三 | 第62-64页 |
·组合式收费系统方案四 | 第64-68页 |
第五章 组合式收费系统车道子系统优化设计的应用研究 | 第68-79页 |
·沈大高速公路基本状况及交通量预测 | 第68-70页 |
·收费站的延误与缴费车道的确定 | 第70-74页 |
·数据分析 | 第70-72页 |
·结果分析 | 第72-73页 |
·车道设置 | 第73-74页 |
·现有收费系统升级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 第74-79页 |
·将已有的MTC 系统升级成组合式收费系统的前期准备 | 第74-75页 |
·将已有的MTC 系统升级成组合式收费系统的升级过程 | 第75-76页 |
·ETC 客户端的设置及相关问题解答 | 第76-77页 |
·操作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 | 第77-78页 |
·设置系统数据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9-82页 |
·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79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9-80页 |
·对我国实施组合式收费系统的建议及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中文摘要 | 第85-88页 |
Abstract | 第88-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