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9-29页 |
第一节 社会性软件的兴起 | 第9-14页 |
一、什么是社会性软件 | 第9-10页 |
二、社会性软件的具体形态 | 第10-11页 |
三、社会性软件的功能 | 第11-12页 |
四、社会性软件的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第二节 社会性软件与教学 | 第14-18页 |
一、人类学习方式的变迁 | 第14-16页 |
二、社会性软件与大学生学习 | 第16-18页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1页 |
一、博客 | 第18-19页 |
二、维客 | 第19-20页 |
三、交互性学习 | 第20-21页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21-27页 |
一、关于社会性软件 | 第21-22页 |
二、关于Blog与Wiki的教育应用研究 | 第22-27页 |
第五节 研究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第27-29页 |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27页 |
二、研究的实践价值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9-38页 |
第一节 社会学理论 | 第29-31页 |
一、社会交往理论与“共同体感” | 第29-30页 |
二、情景学习理论 | 第30-31页 |
三、社会认知理论 | 第31页 |
第二节 学习理论 | 第31-35页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1-32页 |
二、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32-33页 |
三、自主与协作学习的理论 | 第33-35页 |
第三节 教学理论 | 第35-38页 |
一、教学本质特殊交往说 | 第35-36页 |
二、布鲁纳的学习过程观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38-47页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一、研究内容的界定 | 第38页 |
二、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 | 第38页 |
三、研究总体规划 | 第38-40页 |
第二节 大学生使用Blog与Wiki的现状调查 | 第40-44页 |
第三节 Wiki中的内容及条目设计及Blog的主题设计及其目的 | 第44-45页 |
一、Blog的主题设计 | 第44-45页 |
二、Wiki的条目设计 | 第45页 |
第四节 学习活动设计 | 第45-47页 |
一、交互活动设计 | 第46页 |
二、数据收集的方法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结合《学习论》课程教学的行动研究 | 第47-60页 |
第一节 第一轮行动研究 | 第47-50页 |
一、目标 | 第47页 |
二、计划与行动 | 第47-49页 |
三、观察与反思 | 第49-50页 |
第二节 第二轮行动研究 | 第50-55页 |
一、调整 | 第50-51页 |
二、目标 | 第51页 |
三、计划与行动 | 第51-54页 |
四、观察与反思 | 第54-55页 |
第三节 第三轮行动研究 | 第55-60页 |
一、目标 | 第55页 |
二、策略 | 第55-56页 |
三、观察与反思 | 第56-60页 |
第五章 模式应用效果分析 | 第60-80页 |
第一节 本研究效果分析涉及的方面及其依据 | 第60-65页 |
第二节 研究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及分析方法 | 第65页 |
一、数据收集 | 第65页 |
二、数据分析 | 第65页 |
第三节 个人访谈(教师学生专家) | 第65-72页 |
一、案例与访谈 | 第66-68页 |
二、教师访谈 | 第68-70页 |
三、学生访谈 | 第70-72页 |
第四节 数据处理 | 第72-80页 |
一、行动研究阶段 | 第72-73页 |
二、验证阶段 | 第73-80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局限 | 第80-86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80-83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80-82页 |
二、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三、创新点 | 第83页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83-86页 |
一、研究局限 | 第83-85页 |
二、后续研究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附录一 社会性软件应用状况调查问卷 | 第89-91页 |
附录二 应用效果的调查问卷 | 第91-93页 |
附录三 应用效果研究的访谈提纲 | 第93-94页 |
附录四 学生Blog作品 | 第94-109页 |
附录五 Wiki作品 | 第109-11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作品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华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119页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