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1.序论 | 第14-17页 |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本文的语料 | 第16-17页 |
2.方位词研究综述 | 第17-34页 |
·著作中对方位词的研究 | 第17-19页 |
·论文中对方位词的研究 | 第19-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3.现代汉语“空间”系统的子系统 | 第34-59页 |
·“立体空间”和“线性空间/时间/抽象空间” | 第34-36页 |
·关于空间子系统 | 第36-38页 |
·表示空间方位意义的语法形式 | 第38-43页 |
·表示空间方位意义的语法形式 | 第38-40页 |
·动词和介词的分类 | 第40-43页 |
·划分汉语空间方位系统的层次 | 第43-51页 |
·“处所” | 第44-48页 |
·“事件” | 第48-51页 |
·立体空间的子系统 | 第51-53页 |
·抽象的“空间”认知模式与时间子系统 | 第53-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4.现代汉语方向场的认知推理 | 第59-75页 |
·关于方位推理 | 第59-60页 |
·方向推理的认知规则、路径、原则和策略 | 第60-70页 |
·方位和方向场 | 第60-62页 |
·方向认知规则 | 第62-64页 |
·方位认知路径 | 第64-66页 |
·方向认知策略 | 第66-67页 |
·方向认知原则 | 第67-70页 |
·线性空间与时间方向场的认知规则、路径、原则和策略 | 第70-75页 |
·线性空间与时间的方位 | 第70-71页 |
·线性空间与时间的认知规则 | 第71-72页 |
·线性空间与时间的路径及认知原则 | 第72页 |
·线性空间与时间的对应 | 第72-75页 |
5.“前”与“后” | 第75-142页 |
·“前,后”在立体空间方位系统的各子系统中的分布及相关格式 | 第75-114页 |
·“前”在立体空间的“处所”诸子系统中的分布 | 第75-92页 |
·“后”在立体空间的“处所”诸子系统中的分布 | 第92-107页 |
·与“前、后”有关的处所,在立体空间事件诸子系统中的分布 | 第107-114页 |
·“前,后”在时间方位系统的各子系统中的分布及相关格式 | 第114-140页 |
·“前”在时间的“处所”诸子系统中的分布 | 第114-124页 |
·“后”在时间的“处所”诸子系统中的分布 | 第124-135页 |
·与“前、后”有关的处所,在时间事件诸子系统中的分布 | 第135-140页 |
·“前、后”在线性空间中的表现 | 第140页 |
·小结 | 第140-142页 |
6.“上”与“下” | 第142-179页 |
·“上,下”在立体空间方位系统的各子系统中的分布及相关格式 | 第142-171页 |
·“上”在立体空间的“处所”诸子系统中的分布 | 第142-150页 |
·“下”在立体空间的“处所”诸子系统中的分布 | 第150-159页 |
·与“上、下”有关的处所,在立体空间事件诸子系统中的分布 | 第159-171页 |
·“上,下”在时间方位系统的各子系统中的分布及相关格式 | 第171-178页 |
·“ 上”在时间的“处所”诸子系统中的分布 | 第171-173页 |
·“下”在时间的“处所”诸子系统中的分布 | 第173-175页 |
·与“上、下”有关的处所,在时间事件诸子系统中的分布 | 第175-178页 |
·“上、下”在线性空间中的表现 | 第178页 |
·小结 | 第178-179页 |
7.“前、后、上、下”的中和现象 | 第179-205页 |
·认知推理造成的歧义 | 第179-183页 |
·“前、后”的歧义 | 第179-181页 |
·“上、下”的歧义 | 第181-183页 |
·“前、后、上、下”的不对称 | 第183-188页 |
·“前、后”的不对称 | 第184-187页 |
·“上、下”的不对称 | 第187-188页 |
·“前、后、上、下”的替换 | 第188-203页 |
·时间部位中的替换 | 第190-195页 |
·时间区域中的替换 | 第195-199页 |
·表示时间时“前、后、上、下”的倾向性 | 第199-203页 |
·小结 | 第203-205页 |
8.结语 | 第205-210页 |
参考文献 | 第210-218页 |
后记 | 第218-219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2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