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语文科课程论建构

中文摘要第1-10页
英文摘要第10-14页
第一章 导言:语文科课程论第14-39页
 第1节 语文教育研究的归属参照系第14-25页
   ·归属参照系试建第14-16页
   ·语文教育研究的五种性质第16-19页
   ·语文教育研究的七个层面第19-25页
 第2节 “语文科课程论”辨证第25-33页
   ·语文教育、语文课程具体形态与语文科课程第25-28页
   ·语文科课程论与语文科教学论第28-30页
   ·学派语文课程论与语文科课程论第30-33页
 第3节 论文的结构及内容概要第33-39页
第二章 破解语文科的“性质”难题第39-65页
 第1节 何以有一个“性质”的难题第39-48页
   ·语文教育研究的基本模型第39-40页
   ·“性质”难题产生的模型分析第40-43页
   ·“性质”问题研究的正常模型及偏离的原因第43-46页
   ·对待“性质”问题的合适方式第46-48页
 第2节 “性质”难题在历史语境中话语方式的演化第48-65页
   ·课程取向纷争中构筑的同一平台(1904-1948)第48-53页
   ·特殊历史时期政治运动的回响(1949-1966)第53-56页
   ·由正当辩护而误入逻辑答题(1978-1990)第56-59页
   ·课程取向“我主张”的曲折表达(1991-2000)第59-63页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第63-65页
第三章 语文课程目标分析框架的破与立第65-95页
 第1节 “分析框架”概说第65-66页
 第2节 袭用分析框架的批判第66-76页
   ·袭用分析框架问题之一:两极概念的实体化第66-70页
   ·袭用分析框架问题之二:分析能力的残缺第70-76页
 第3节 层叠蕴涵分析框架的建立第76-87页
   ·语文教育界突破袭用框架的努力第76-80页
   ·层叠蕴涵分析框架概述第80-82页
   ·新建框架与《语文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第82-87页
 第4节 从“潜层面”析美国的语文课程目标第87-95页
   ·分析框架作为公用平台第87页
   ·美国的语文课程目标取样第87-90页
   ·对取样材料的“潜层面”分析第90-92页
   ·“潜层面”诸成分交互关系的进一步说明第92-95页
第四章 层叠蕴涵分析框架运行:课程取向第95-120页
 第1节 “课程取向”概说第95-96页
 第2节 多元并呈的语文科课程总取向第96-102页
   ·美国语文科课程总取向第96-97页
   ·法国语文科课程总取向第97-98页
   ·德国语文科课程总取向第98-100页
   ·日本语文科课程总取向第100-101页
   ·我国语文教育研究对总取向的纷争及其问题第101-102页
 第3节 语文课程中的听说读写取向第102-120页
   ·语文能力与听说读写取向第102-104页
   ·中日语文课程的阅读取向比较及讨论第104-107页
   ·中美语文课程“说话”目标比较及讨论第107-114页
   ·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取向”变异第114-120页
第五章 层叠蕴涵分析框架运行:文化意识第120-148页
 第1节 “文化意识”概说第120-122页
 第2节 古与今:关于“整体感知”第122-133页
   ·两代语文教学大纲的不同语境第122-124页
   ·“整体感知(把握)”在阅读层面的含义第124-129页
   ·“整体感知(把握)”在阅读教学层面的含义第129-133页
 第3节 中与西:关于“对话理论”第133-148页
   ·“对话理论”解析第133-139页
   ·“感受性阅读”的考察第139-145页
   ·结论与建议第145-148页
第六章 层叠蕴涵分析框架运行:知识状况第148-173页
 第1节 “知识状况”概说第148-153页
 第2节 制约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知识状况第153-164页
   ·从知识状况看欧美的语文课程目标第153-158页
   ·我国语文课程知识状况的负面扫描第158-164页
 第3节 合宜的能力要有适当的知识来建构第164-173页
   ·对知识状况的审理要紧急地提到日程第164-166页
   ·将知识问题在课程具体形态层面“主题化”第166-173页
第七章 语文教材的两个理论问题第173-189页
 第1节 研究的背景第173-175页
 第2节 关于“语文教材内容”第175-182页
   ·语文教材研究中的术语纠缠第175-176页
   ·语文课程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第176-178页
   ·语文教材内容的含义:用什么去教第178-181页
   ·语文教材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第181-182页
 第3节 关于“语文教材体系”第182-189页
   ·我国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第182-184页
   ·“明里探讨”的层面混淆第184-186页
   ·“科学体系”的误区第186-189页
第八章 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鉴别第189-227页
 第1节 “定篇”类型的选文第189-198页
   ·“定篇”类型选文界说第189-193页
   ·“定篇”的课程内容第193-195页
   ·“定篇”的功能发挥方式第195-198页
 第2节 “例文”类型的选文第198-205页
   ·“例文”类型选文界说第198-200页
   ·国外语文教材中的“例文”第200-202页
   ·“例文”的功能发挥方式第202-205页
 第3节 “样本”类型的选文第205-214页
   ·“样本”类型选文界说第205-207页
   ·“样本”的编撰策略与技术(上)第207-211页
   ·“样本”的编撰策略与技术(下)第211-214页
 第4节 “用件”类型的选文第214-221页
   ·“用件”类型选文界说第214-215页
   ·“用件”的三个品种第215-219页
   ·对“用件”的误用第219-221页
 第5节 选文类型鉴别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221-227页
第九章 代结语: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建议第227-244页
 第1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时代转型第227-234页
   ·名称改变预示着范型转换第227-228页
   ·前景之一: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选择第228-231页
   ·前景之二:语文教材的“多样化”格局第231-232页
   ·前景之三: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建设第232-234页
 第2节 语文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第234-240页
   ·目前所达到的状态第234-236页
   ·着眼于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法改革有局限第236-237页
   ·语文课程的问题主要出在课程内容上第237-240页
 第3节 三点建议第240-244页
参考文献第244-251页
后记第251页

论文共2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任务分析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ICF系统光学元件高精度波前检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