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6页 |
一、 吴汝纶生平与吴汝纶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活动研究之意义 | 第6-8页 |
二、 吴汝纶主要教育实践活动 | 第8-19页 |
(一) 宽经费、延名师,振兴深、冀地方教育,民忘其吏,推为大师 | 第8-10页 |
(二) 主莲池、倡西学,创办东、西文学堂,开风气之先 | 第10-14页 |
(三) 东渡日本考察学务,著《东游丛录》,描绘清末教育改革蓝图 | 第14-19页 |
三、 废科举、倡西学:贯穿于吴汝纶教育实践与教育主张的基本线索 | 第19-26页 |
(一) 从应科举到反科举、对传统安身立命生活方式的摈弃与对旧教育制度的批判 | 第19-22页 |
(二) 从埋首旧学到倡导新学:吴汝纶对西方文化学说的学习与传播 | 第22-26页 |
四、 对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建设性主张 | 第26-33页 |
(一) 调整学制年限,因应人才之需 | 第26页 |
(二) 统一语言,简化汉字,普及国民教育 | 第26-27页 |
(三) 办学应积极稳妥、循序渐进 | 第27-28页 |
(四) 学校建筑应符合科学原则,尤宜讲究学校卫生之学 | 第28-29页 |
(五) “熔中学与西学为一冶”的课程观 | 第29-32页 |
(六) 支持和鼓励留学教育、妥善安置留学归国人才 | 第32-33页 |
五、 结语:吴汝纶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之推动 | 第33-41页 |
(一) 中国近代社会的形成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 第33-34页 |
(二) 吴汝纶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之贡献 | 第34-39页 |
(三) “中体西用”:吴汝纶教育主张的二重性历史特征 | 第39-4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