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常用外国语论文--英语论文--写作、修辞论文--翻译论文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研究

论文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0页
   ·研究概况与意义第18-21页
   ·研究范围与目标第21-23页
   ·研究架构与内容第23-27页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7-30页
第二章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因缘第30-83页
 第一节 “文化”概念的泉源与厘定第30-43页
     ·文化概念的哲学泉源第30-34页
     ·文化概念的文学泉源第34-38页
     ·文化概念的人类学和社会学泉源第38-41页
     ·文化概念的厘定第41-43页
 第二节 文化形态与中国近现代翻译第43-61页
     ·器物文化与格致之学的翻译第44-48页
     ·制度文化与政事之书的翻译第48-52页
     ·精神文化与诗赋词章的翻译第52-61页
 第三节 社会文化背景墙与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第61-83页
     ·近代中国面临的危机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文化思潮第61-65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思潮第65-66页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流变的基本走势和特点第66-83页
       ·英诗汉译的萌芽期(1854-1898)第67-73页
       ·英诗汉译的发展期(1898-1919)第73-78页
       ·英诗汉译的繁盛期(1919-1927)第78-83页
第三章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心理第83-133页
 第一节 社会文化心理与近代英诗汉译的古代性第84-99页
     ·翻译本质的双重性与中国近代翻译第84-91页
     ·语言的社会文化心理属性和近代英诗汉译的古代性第91-99页
 第二节 社会文化心理与译诗体的陌生化和传统化第99-108页
     ·危机背景下的文化心态和诗歌翻译的矛盾心理第99-102页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中陌生化与传统化的相互碰撞与相互对话第102-104页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中文体的陌生化和传统化与文化的解构和重构第104-105页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中文体的陌生化与译诗体的叛逆性创造化第105-108页
 第三节 社会文化心理的嬗变与译诗主题的流向第108-133页
     ·社会文化心理与诗歌翻译的救亡启蒙主题第109-114页
     ·社会文化心理与诗歌翻译的爱国抗争主题第114-118页
     ·社会文化心理与诗歌翻译的人道关怀主题第118-123页
     ·社会文化心理与诗歌翻译的文学艺术主题第123-133页
第四章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功能第133-191页
 第一节 五四译诗与时代精神第133-147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第135-139页
     ·五四译诗与中国的文艺复兴第139-147页
 第二节 五四译诗对早期新诗的影响第147-175页
     ·“新诗”的缘起小考第148-158页
     ·译诗与新诗诗体重建第158-175页
 第三节 论译诗《关不住了》之新诗成立纪元性第175-191页
     ·英美意象派诗歌与五四新诗运动第175-181页
     ·《关不住了》—“新诗成立的纪元”性分析第181-191页
第五章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译学社会文化行为分析第191-256页
 第一节 翻译的文化社会学观与诗歌翻译的社会文化属性第191-206页
     ·翻译的文化社会学观第191-199页
     ·诗歌翻译的社会文化属性第199-206页
 第二节 五四前后中国的意识形态与诗歌翻译的互动第206-221页
     ·五四前后中国的意识形态第207-210页
     ·五四前意识形态影响下的诗歌翻译文本选择第210-214页
     ·五四后意识形态影响下的诗歌翻译文本选择第214-221页
 第三节 译者主体性与五四英诗汉译取材第221-235页
     ·意识形态的相对论与译者的主体性第221-227页
     ·五四时期朱湘的个性化英诗汉译第227-235页
 第四节 诗学规范与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策略第235-256页
     ·广义诗学、狭义诗学和翻译诗学第236-243页
     ·诗学传统关照下的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策略第243-256页
第六章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译学社会文化行为反思第256-300页
 第一节 中国近代传教士的翻译活动与五四时期的白话译诗第256-278页
     ·近代文学语言的历时流变:文言、古白话与浅近文言第256-263页
     ·西方传教士的汉语改造活动与胡适白话入诗首倡说存疑第263-278页
 第二节 五四前后的诗歌翻译与新诗诗体定型难的诗学反思第278-300页
     ·新诗的发生生态埋下了诗体定型难的隐患第279-282页
     ·草创时期的扭曲引进促进了新诗诗体建设自由化与格律化对抗第282-292页
     ·诗既无常体又有常体“悖论”中的诗体适度定型观第292-300页
第七章 结语第300-305页
   ·论文的主要贡献第300-303页
   ·本文的主要不足第303-305页
附录 五四前后(1898—1927)英诗汉译作品汇总第305-322页
参考文献第322-335页
后记第335-336页

论文共3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阳本小说研究
下一篇:竞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竞争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