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9-11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 对厌学相关的界定 | 第10-11页 |
二、论文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第11页 |
三、当前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一) 国外研究的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12-13页 |
(一) 研究对象设计 | 第12页 |
(二) 研究方法的设计 | 第12-13页 |
五、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西乡县农村中小学生厌学现状的调查 | 第14-17页 |
一、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生厌学现状 | 第14页 |
(一) 由厌学而导致的辍学现象令人触目惊心 | 第14页 |
(二) 国内学术界对厌学的界定 | 第14页 |
二、对西乡县农村中小学厌学现象的调查 | 第14-17页 |
(一) 两所小学和三所中学的基本情况 | 第14-16页 |
(二) 西乡县中小学生厌学的表现形态 | 第16-17页 |
第二部分 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厌学原因的深层次探究 | 第17-30页 |
一、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体制变革为学生厌学提供了温床 | 第17-21页 |
(一)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及教育内部分配比例的不合理是加剧学生厌学和流失的制度原因 | 第17-18页 |
(二) 农村教育城市化取向严重,很难适应农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 第18-19页 |
(三) 招生体制和就业体制的变化,导致新“读书无用论”产生 | 第19-21页 |
二、贫困文化的不良影响是农村中小学生厌学深层次原因 | 第21-27页 |
(一) “贫困文化”的涵义 | 第22页 |
(二) “贫困文化”的本质 | 第22-23页 |
(三) “贫困文化”的表现形式 | 第23-27页 |
三、农村学校教育自身存在的诸多弊端是学生辍学的直接动因 | 第27-30页 |
(一) 形式之风盛行,应试教育伪装于素质教育之下,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压力大 | 第27-28页 |
(二) 教育活动中不“以人为本”、师生关系紧张,也是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 第28-29页 |
(三) 学校教育教学、住宿条件差,教师素质良莠不齐,教学质量低劣是农村小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 第29-30页 |
第三部分 农村中小学厌学对策分析 | 第30-42页 |
一、对可行性措施的可能性选择与分析 | 第30-34页 |
(一) 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不足以及投资主体的低重心是造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高、学生厌学的制度根源 | 第30-31页 |
(二) 从教育内部来看,农村学生学习兴趣淡漠和新读书无用论是农村教育单一城市化取向,脱离农村人口实际生活需要以及中学后就业出路窄口径的必然伴生现象 | 第31页 |
(三) 农村师资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是制约农村师资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因素 | 第31-33页 |
(四) 贫困的生存状态和贫困文化的消极影响是造成农村家长不重视子女教育和农村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 | 第33页 |
(五) 改变升学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体制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减缓学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切入点 | 第33-34页 |
二、对策与建议 | 第34-42页 |
(一) 改革中国目前的教育财政体制,保证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 第34-35页 |
(二) 采取优惠政策稳定农村师资 | 第35页 |
(三) 建立满足农村人口不同层次需要的低重心、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使农村教育能切实为农村人口的发展服务 | 第35-36页 |
(四) 通过长期的“教育反贫困”战略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改变农村人口贫困的生存状态,进而改变贫困文化对农村孩子发展的束缚 | 第36-39页 |
(五) 改变单一的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应试教育体制,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就业出口,实行多元化的教育体系 | 第39-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附录 | 第44-72页 |
后记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