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现代汉语轻声词及相关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6页
   ·选题意义第8-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5页
     ·已经取得的成果第9-15页
     ·需要突破的方面第15页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第15-16页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第15页
     ·语料来源第15-16页
第二章 现代汉语轻声词的统计分析第16-24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轻声词的数量类型分析第16-18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轻声词的构成现状分析第18-21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轻声词的词性统计和分析第18-19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轻声词中的方言词和口语词的统计和分析第19-20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轻声词词长情况统计和分析第20-21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轻声词的形式特征分析第21-24页
     ·单纯式轻声词第21页
     ·合成式轻声词第21-24页
第三章 现代汉语轻声词缀的不对称现象第24-34页
   ·词缀是实词虚化的必然结果第25-28页
     ·前缀的成型第26-27页
     ·后缀的成型第27-28页
   ·后置语音单元的粘附性特征第28-30页
     ·后置音段的粘附性第28-29页
     ·后置单音节的粘附性第29-30页
   ·后置音节粘附性的普遍性第30-34页
     ·节律层面的超层次语段第30-31页
     ·具有关联作用的常用语段第31-32页
     ·前缀后缀的不对称现象第32-34页
第四章 现代汉语轻声语缀的辨义功能第34-45页
   ·整合效应A:词义分化第34-38页
     ·名词(非轻声)→名词(轻声)第34-36页
     ·动词(非轻声)→动词(轻声)第36-37页
     ·形容词(非轻声)→形容词(轻声)第37-38页
   ·整合效应B:功能分化第38-42页
     ·名词(非轻声)→动词(轻声)第38页
     ·名词(非轻声)→形容词(轻声)第38-39页
     ·名词(非轻声)→代词(轻声)第39-40页
     ·动词(非轻声)→名词(轻声)第40-41页
     ·动词(非轻声)→形容词(轻声)第41-42页
     ·动词(非轻声)→副词(轻声)第42页
     ·形容词(非轻声)→名词(轻声)第42页
     ·形容词(非轻声)→动词(轻声)第42页
   ·整合效应的普遍性第42-45页
第五章 现代汉语双音词的轻声化特征第45-54页
   ·现代汉语词汇的双音化趋势第45-47页
     ·双音化趋势的发展第45-46页
     ·双音化趋势的动因第46-47页
   ·现代汉语双音节轻声词的语音弱化第47-49页
     ·调值弱化第47-48页
     ·韵母脱落第48-49页
     ·导致增音第49页
   ·现代汉语双音节轻声词的语义虚化第49-54页
     ·语义信息量的大小第50-51页
     ·语义虚化程度的高低第51-54页
第六章 现代汉语功能词的轻声化机制第54-64页
   ·双音化及其句法运作机制第55-57页
     ·双音化的概念理解第55-56页
     ·双音化的运作机制第56-57页
   ·音步及其韵律框架作用第57-60页
     ·双音化的本质属性第57-59页
     ·双音化的分化作用第59-60页
   ·分化及其汉语虚化轨迹第60-64页
     ·后置成分虚化第61-62页
     ·前置成分虚化第62-64页
第七章 结语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附录1:现代汉语轻声词缀第71-76页
附录2:现代汉语双音节轻声词第76-79页
致谢第79-8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0-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说文》会意字管窥
下一篇:现代汉语副词重叠研究